山西最大村级关帝庙:墙下关帝庙
山西最大村级关帝庙:墙下关帝庙
墙下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墙下村中部,是山西最大的村级关帝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关帝庙,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研究关公信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说起关公,大家肯定非常熟悉,被尊为“中华武圣”“东方之神”。陈隋间,佛教徒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戴上“武圣”的桂冠。
宋徽宗更是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
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
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
运城解州关帝庙是武庙之祖,也是武庙之冠,其规模宏大,影响巨大,成为海内外敬仰关公的圣地。然而,在山西夏县还有一座不被许多人熟知的关帝庙:墙下关帝庙。这是山西最大的村级关帝庙。
墙下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墙下村中部,占地面积约3997.6平方米,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明、清、民国间都有重修或增建。
墙下关帝庙坐北朝南,依中轴线从南至北建有乐楼、看亭、献亭、卷棚、正殿,以及观音堂、土地祠。墙下关帝庙是山西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村级关帝庙,具有重要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2016年6月6日,墙下关帝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16日,墙下关帝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墙下关帝庙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明、清、民国间都有重修或增建。
2015年—2016年,争取到专项经费进行了整体修缮保护。
建筑格局:墙下关帝庙坐北朝南,南北长52.6米,东西宽38.02米,占地面积约3997.6平方米,依中轴线从南至北建有影壁、山门、乐楼、看亭、献亭、卷棚、正殿、寝宫等建筑,以及钟楼、鼓楼、观音堂、土地祠、廊房等附属建筑。现存有乐楼、看亭、献亭、卷棚、正殿、观音堂、土地祠。
主要建筑:乐楼即戏台,也叫舞楼, 是明代建筑,分上下两层,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墙上有放灯的小洞,梁柱间有木雕龙头。一层中为过道,二层铺设楼板构成戏台。
台上分前台、后台,出入的门栏上分别刻有“不大地方可作家国天下,寻常人物能为文武鬼神”“一声占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门楣上是“遏云”“振叶”,中间的墙壁上是“玉振金声点破炎凉世态,清歌妙舞曲传古今人情”。乐楼是过路戏台,人可以直接从台下穿过,不影响上面唱戏。
献亭:献亭也叫献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通间大额枋、象鼻拱、斜拱,都是宋元时期古建的典型特征,尤其象鼻拱,是晋南元代建筑所独有
卷棚:卷棚三间四檩,位于献亭后檐与正殿前檐之间,将献殿和正殿连在一起,可以遮蔽风雨,利于排水,扩大了空间,便于百姓祭拜。
正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正殿高于前面的几座建筑,明代修建,清代增高。正殿前的木柱下有高约半米的石础,上雕飞龙。正殿外檐柱额枋镂空雕花,正殿内的关帝像头戴冕旒坐于正中。
洪洞关帝庙现仅存一进院落,空间显得很局促,与去年去过的大同关帝庙相差多矣,也只能是做个五分钟的到此一游。院内四边,戏台与正殿南北相对,东西则是厢房,除两角的钟鼓楼外,却也只有正殿是货真价实的古建,余皆为近年重建的。正殿内颇古朴,是秉持元代风格的明代木构。
在西侧的土地祠中有一石刻,记载了关帝庙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进一步证实了这座古庙的历史悠久。
有一副楹联作品这样诠释墙下关帝庙:“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圣帝有灵以诚能昭。”墙下关帝庙虽然面积仅有解州关帝庙的四分之一,但形制和解州关帝庙相仿。这是珍贵的关公信俗文化遗产。如果能进一步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让文化造福一方,真乃一大幸事也。
文物保护:2019年10月16日,墙下关帝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