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放下内心的焦虑与浮躁?——当《庄子》遇见《心经》

创作时间:
2025-03-21 06:58: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放下内心的焦虑与浮躁?——当《庄子》遇见《心经》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03/05/11222586_1148016080.shtml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更好地面对工作和生活?或许我们可以从《庄子》和《心经》中寻找答案。

内心烦恼的根源

分别心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也许从来就没有对和错的区别。《道德经》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件事所有人都叫好,这本身并不一定是好事,需要有人从反面的视角进行批判。比如我们常用“沉鱼落雁”形容一个人的美丽,但人与人之间、人与鱼和雁之间的审美标准大相径庭。

实际上,矛盾和争执,人自身的焦虑、浮躁等等,往往也都是由分别心引起的。庄子曾经讲过空船的故事,一艘船与另一艘船斗气,结果相撞了,船夫起初很愤怒,等意识到对方是无人的空船后,怒意瞬间全无。

人之所以会产生分别心,包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以及对不同的事物形成差异化的判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 身体器官的认知过滤:眼睛能够区分五颜六色,舌头能够区分酸甜苦辣,但也仅此而已。生物学家发现人类仅能感知0.0035%的电磁波谱,感官的局限,既让我们产生了分别之心、又让我们难以真正掌握事物的全貌。

  • 语言系统的认知围城:《道德经》提出“有名万物之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认为“语言即世界”,我们定义的相关名词,反过来限制了我们的认知边界。这印证了庄子“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的警告。植物学家执着于西瓜的2000个品种名称时,孩童不识,却能直接品尝出最纯粹的滋味。

  • 意识深处的认知筛选:神经科学证实大脑每秒过滤4000亿比特信息,仅允许2000比特进入意识;我们在地铁里会自动屏蔽80%的环境信息。人越在意什么,越关心什么,往往筛选出来的信息就越是什么,这就会导致越来越焦虑。

解除烦恼的利剑

齐物之法与般若智慧

解救心灵的方法就是去除分别心,具体的途径就是《庄子》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齐物之法,以及《心经》“诸法空相”的般若智慧。二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 《庄子》的齐物之法:是一种由外而内的修行。《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注重透过事物表面的迷雾和浮土,找出“道行之而成”的造化规律。其核心是心斋之法,即“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突破身体器官的认知局限,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却能凭直觉感受到)的全新认知高度。

  • 《心经》的般若智慧: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行。《心经》提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强调修持自身的内心,“由色见空、观色若空”,最后直达“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境界。“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逐步阐述了摆脱认知过滤、认知围城和认知筛选的途径,即通过主动屏蔽来自身体器官的信息干扰,放弃顾名思义的名词术语、先入为主的经验主义,并主动控制认知筛选机制,最终回归到如同婴儿般的前觉知状态:不知道什么叫做风,但却能感受到风。

《心经》的修行,看似眼不见心不烦的避世之法,让相关信息不入法眼之界,不入意识之界,但实则并非如此,而是为了追求获取在“五蕴皆空”之后产生的般若智慧。《庄子》则采取入世的态度,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以“至人用心若镜”的方式,让事物原原本本、完完整整的呈现出来。《庄子》和《心经》二者都能够有效避免身心长期停留在引发焦虑的事物之上,并能形成对事物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进而活得更加通透和自在。

当下修心的诀窍

鲁智深听闻钱塘江上潮信来,悟得“今日方知吾是我”。在人工智能已经到来的黎明,我们的心灵或许也需要来一场“钱塘江上潮信来”的洗礼。

禅宗“劈柴担水,无非妙道”,惠能所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正的解脱不在深山古刹,而在人间烟火里。看手机也可以观照菩提树,坐地铁也可以面壁。

真正的逍遥也许并非数字戒断,被迫回归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年代。而是更好的利用齐物之法与般若智慧,放下在网络上的“人设表演”、停止用滤镜修饰生活,实践“诸法空相”的般若智慧,以及“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齐物之法,彻底摆脱焦虑和浮躁,用更好的心态去迎接工作和生活的万般挑战。

(文中图片由AI生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