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以《双面暴君》为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以《双面暴君》为例

引用
豆瓣
1.
https://m.douban.com/book/review/16119775?count=25&source=None&start=25

正确认识历史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是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基础。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在今天会让很多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想必胡戟先生也是秉持这种历史观,写就了这本替隋炀帝翻案的著作。

整本书包含“天之娇子的诞生 杨广和他的新贵之家”等三十一个章节以及附论 大事年表 后记等内容。先拿几个我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来说。

第五章“受戒佛门弘扬儒学”和第十四章“人才的涌现”中对隋炀帝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阐述。史书上记载他“美姿仪,少敏慧”,“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他称帝前以“仁孝著称”,“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独孤皇后曰:“我儿大孝顺,每闻至尊及我遣内使到,必迎于境首”。即位后依然如此,宣传“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大业十年(614)诏举郡孝悌廉洁各十人。他关注儒学教育,大业元年(605)下劝学诏,指出:“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并恢复了文帝所废之州县学校,表示要“尊师重道,用阐厥繇,讲信修睦,敦奖名教”。为此,他“询谋在位,博访儒术”,亲自主持儒家经义研讨,“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他选举人才也以儒家伦理为主,大业二年(606)以“功德行能有昭然者”作为擢拔官员的条件。大业三年(607)定十科举人,依据儒家经典考试任用官员。隋炀帝博览群书,整理文化典籍,他修撰著书一万七千余卷,“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捕博、鹰狗,皆为新书,无不精洽”,王府学士们编撰的书籍虽然庞杂,但居首位的还是儒家的经术文章。虽然《隋书》出于以史为鉴的目的,大加鞭挞隋炀帝的形象,但字里行间仍然掩饰不住他“大儒”的历史形象。

第十三章“不朽之作大运河的开凿”,历史上往往将开凿大运河作为隋炀帝暴政的重要证据,但是胡老师引经据典,以《大业杂记》的时天下丰乐,虽此差科,未足为苦的阐述对士大夫阶层的“隋亡尽道为此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相应的史料数据逻辑相当严谨。当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达的贸易使其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将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打通,有效解决掉南粮北运的问题。与此同时,政治需求就是向江南炫耀武力,用军事实力对江南形成威慑之力,从而有效控制江南。胡老师在著作中详细描述了隋代大运河的开凿整治过程、设计巧妙之处(河道交叉处行船过渡的办法)隋代通航技术的谜团、隋代开凿运河的役使的人力分析等内容。

说说部分缺点,一是部分彩页印刷质量一般,像是三顾茅庐图、隋代菩萨像、徐侍郎出行仪仗图印刷工艺缺了那么一丢丢。二是因为是替隋炀帝翻案之作,所以不可避免带有作者本人的情绪态度,部分观点有待商榷。三是部分内容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有点深奥,像是文中引经据典的历史文献,缺少注释,增加了一定阅读难度。

摘录

1、明眼人能理解,我赏识这位“伟大的暴君”,绝无为昏暴张目之意。我相信,当我们翻过他那曾经辉煌的一页和暴虐的另一页后,如果能令人信服地给予适当的褒贬,为已亡人找回公道,就能证明,历史是最无情的,因此也是最有情的。史学家秉笔站在这个审判台上,绝不掩饰邪恶,也不埋没贡献。他们面对光明与卑劣交错的社会矛盾,有时显得无能为力,但作为人类良知的承担者,有责任将自己的领域辟为一片讲真话讲公道的净土,社会的正义也是要靠史学家的刀笔来支撑的。这对个人来说也许是一种奢望,倘若成为史学家群体的自觉,一代一代矢志不渝地努力做下去,那么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

记得一位精通历史的大政治家说过:一部二十四史,大部分是不可信的。这是明眼人非常老到的看法。太多被篡改了的历史要后人去澄清,这需要智慧,有时还需要一点勇气。

2、被历代农民战争打击、心理上变得十分脆弱的士大夫阶层,已几乎不能接受任何需要付出代价的国土开拓和建设的大业,失去了在开大运河这样的事情上分辨最简单的是非曲直的能力。他们甚至要无中生有地炮制出麻叔谋那样“啖婴儿”的吃人恶魔冒充开渠大使来丑化运河工程,给人留下恐怖的印象。中国人早该从因循的历史旧观念中脱出,给开运河这项崇高的事业以崇高的评价,让我们民族历史上那最振奋人心的一章,像粼粼的河水一样在青史上永远熠熠放光。

3、我国创设科举制度的初衷,和这样的文官考试制度有些类似,但是事与愿违,“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放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缉缀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一开始就有人投机取巧,靠指南式的“策学”混迹考场。在以后实行的一千三百余年中,科举考试越来越蜕化为死记硬背儒家死书的八股形式。只是“代圣人立言”,扼杀了士人活泼的思想。在明清之际八股文沿用的五百余年间,科举完全走向了培养选择人才的反面。但是回溯隋炀帝执政的前期,他多方设法改善吏治,再加上这开进士科取士,新旧交替,改革官制,试图解决封爵冗滥、官员猥杂、武夫当道的积弊,冲击官僚世袭制度的根基,提高官僚队伍自我更新的活力,以吏治的整顿作为全部政治改革和国家整治的基本环节,实在是用心良苦。

4、隋代重建洛阳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管理下,人民付出的血汗伤亡代价是沉重的,我们要将这份牺牲和这份业绩的价值有所比较地去认识,才能有适当的结论。在兴建洛阳城等这一类大规模工程中,役使民力不当给人民带来的过分的不必要的痛苦,隋炀帝自不免也有一份罪责,过于严急的工程役期造成的大量死亡,是他不怜惜人命的暴君思想的初步暴露。我们评价隋炀帝营建洛阳,既然决策之功归于他,过也要归于他。作为一个独裁者的专制皇帝,他所有作为的是非功过责任,他本人都是要承当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