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93410220.html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涵盖了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以及预防保健的方法。本文将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多个维度,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 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形神一体观则强调人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病理上的整体性: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形体官窍;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 诊治上的整体性:诊断时强调由外察内,如验舌、望面、切脉;治疗时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养生康复时强调形神共养。
  •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心系统
    肺系统
    脾系统
    肝系统
    肾系统
    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肾—膀胱—骨—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1.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天”指整个“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和地域环境。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

  2.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 证候的概念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理的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的四要素包括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邪正关系)。

  2. 辨证的过程

  • 四诊收集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的收集。
  • 用中医理论分析综合: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 辨清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明确证候的具体特征。
  • 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形成最终的诊断。
  1. 论治的过程
  • 因证立法:依据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 随法选方:根据治法选择相应的处方。
  • 据方施治:按照处方实施治疗方法。
  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 同病异治:同一种病,由于其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不同。如感冒可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治法。
  • 异病同治: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方法来治疗。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二、人体的主要结构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 主神志:主宰和协调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
  1. 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 开窍为舌
  • 在液为汗
  • 在志为喜
  1.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主宣发肃降:肺气的运动形式,向上向外的布散作用称为宣发,向内向下的输布作用称为肃降。
  • 主气、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清浊交换的场所,主管气的生成和调节全身气机。
  •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行水):通过宣发和肃降作用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 助心行血(朝百脉):通过气体交换生成宗气,帮助血液循环。
  1. 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 开窍于鼻
  • 在液为涕
  • 在志为悲(忧)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主运化: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到全身的功能。
  • 运化水谷: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
  • 运化水液:吸收、输布水液的功能。
  • 主统血:防止出血的功能。
  • 主升:升清和升举内脏的功能。
  1. 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 在体合肉,主四肢
  •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 在液为涎
  • 在志为思
  1.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包括促进血及津液运行、促进饮食消化、调畅情志、调节生殖机能等功能。
  • 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1. 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 在窍为目
  • 在液为泪
  • 在志为怒
  1.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 藏精:贮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
  • 肾精的构成:以先天之精为主体,加之部分后天之精融合而成。
  • 肾精的作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 主水液: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 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 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 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 在窍为耳及二阴
  • 在志为恐
  • 在液为唾

六腑

六腑的生理功能是容纳、消化、吸收饮食物,传导、排泄糟粕。特性是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1. :贮藏和排泄胆汁。
  2. :受纳、腐熟水谷。
  3.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 大肠:传化糟粕、吸收水液(少量)。
  5. 膀胱:贮尿、排尿。
  6. 三焦:是气和水运行的通道。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女子胞(子宫)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月经和孕育胎儿。

三、构成人体的物质

  1. 精的生成: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包括先天之精(父母生殖之精)和后天之精(脾胃运化水谷之精)。

  2. 人体之精的功能

  • 化神
  • 繁衍生命
  • 充脑化神
  • 化气化髓、化血
  • 充养和促进脏腑功能
  • 决定抗病能力
  • 化生元气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 人体之气的生成
  • 生成之源: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自然界清气。
  • 相关脏腑功能: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 人体之气的运动
  • 气的运动(气机)
  •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 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
  1. 人体之气的功能
  • 推动作用:推动生长发育以及脏腑的功能;推动精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
  • 温煦作用:产生热量。
  • 防御作用:防邪侵入,驱邪外出。
  • 固摄作用:对精、血、津液等物质的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
  1. 人体之气的分类
  • 人身之气(一身之气)
  •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 血的生成:化生之源包括水谷之精(营气和津液)和肾精。

  2. 血的运行:需要脏腑、脉、血的配合,以及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气疏泄和肝藏血的共同作用。

  3. 血的功能

  • 濡养作用: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
  • 化神: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津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1. 津液的代谢
  • 生成:饮食经过胃、小肠、大肠的吸收。
  • 输布:通过脾、三焦、肺、肾、肝的协同作用。
  • 排泄:通过汗、呼气、尿、粪便等方式排出。
  1. 津液的功能
  • 滋润濡养
  • 化生血液
  • 调节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
  • 排泄废物

四、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 气与血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 血为气之母:血能化气,气能载气。
  1. 精与血的关系:精血同源,互化互生。

  2. 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互化互生。

  3. 精与气的关系

  • 气能生精摄精
  • 精能化气

五、中医对疾病过程的理解

发病的基本原理

  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泛指人体的各种物质结构,是产生生理机能、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的物质基础。
  1.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内伤、劳逸损伤、痰饮、水湿、结石等。
  1. 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 正胜邪却则不发病
  • 邪胜正负则发病

邪气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病因分类包括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和其他病因。

  1. 六淫
  • 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 各自性质和致病特征
  • 风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发病急骤。
  • 寒邪:寒凉易伤阳气,表现寒象,凝结阻滞,收缩牵引。
  • 湿邪:阴邪,易损伤阳气,沉重秽浊,黏滞阻遏。
  • 燥邪:干燥涩滞,易伤津液,易于伤肺。
  • 火(热)邪:燔灼急迫,易伤津液,易生风,动血,致阳性疮痈,扰心神,炎上。
  • 暑邪:伤暑病缓而轻,中暑病急而重。
  1. 疠气
  • 概念: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所致疾病为瘟疫病。
  • 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 影响因素:气候反常、环境污染、饮食不洁、预防隔离措施不当、社会因素等。

内伤病因

  1. 七情内伤
  • 基本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当其过于突然、强烈或持久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 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 饮食失宜
  •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饮食自倍等。
  • 饮食不洁:食物中毒。
  • 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
  1. 劳逸失度
  • 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 过逸:气机不畅,发胖臃肿,脾胃呆滞,正气虚弱,易感外邪。

病理产物

痰饮、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病变发生。

  1. 痰饮
  • 概念: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病理产物,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 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易扰心神,症状复杂多变,影响水液代谢。
  1. 瘀血
  • 基本概念: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病理产物。
  • 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