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林良:明代锦衣卫,画技超群,独步天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林良:明代锦衣卫,画技超群,独步天下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2/16/42788182_1132960951.shtml

在历史的长河中,林良以其独特的身份与卓越的才华,成为了明代乃至中国艺术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他既是威严的锦衣卫官员,又是画技超群的画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在林良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共同铸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画家介绍

林良(1436-1494年),字以善,广东广州府南海县扶南堡人,明代著名画家,广东绘画史上第一个进入主流性行列的画家。

林良因善画而被荐入宫廷,授工部营缮所丞,后任锦衣卫指挥、镇抚。

画家生平

1436年,林良出生于南海(今广东佛山)。

林良少时聪颖早慧,跟着同乡颜宗学习字画。颜宗的山水画融合北派山水的全景构图和江南文人画的笔墨为一体,深得林良敬重。

或许是在山水上久而不得长进。后来,林良拜画家何寅为师,学画人物和工笔花鸟。

林良到了青年时,在广东藩司处当“奏差”,送递奏章。

奏差是专门把奏折递送到北京通政司的一个职业,既没有品级也无编制,相当于送奏折的长途骑手临时工。正因为这份工作,林良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贵人——在广东担任布政使的陈金。

在遇见陈金之前,林良就已经画有小成,他攻画花鸟,墨竹、山石等,且画得生动可爱。

有一日,布政使陈金借了一些名画来欣赏,一旁的林良忍不住进行点评。

陈金勃然大怒,一个乳嗅未干的毛孩子还敢造肆名家画作,有本事你画一个。林良当场画了一幅,陈金顿时“惊以为神”。直呼:画功了得!

不久后,30岁的林良经陈金托友人举荐,进入朝廷,自此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宫廷画家和仕途生涯。

入宫后,林良结识了不少宫廷画家,也阅尽无数宫中收藏名画。林良聪明且忠诚,深受皇帝喜爱,他官运亨通,一路从锦衣卫中的五品升到三品锦衣卫指挥,走上人生巅峰。

弘治七年(1494年),林良去世,享年58岁。

画作欣赏

明 林良《古树寒鸦图》

118.4×27.7cm 上海博物馆藏

图绘两只白颈寒鸦栖息在树枝上,树枝粗壮,树叶繁茂。技法上,以水墨粗笔勾画树枝和叶,又以细笔描画鸟儿羽毛,达到简练而准确,写意而形具。

明 林良《灌木集禽图》局部

1211.2×34cm 故宫博物院藏

林良以画花鸟著称,主体多属富野逸之趣的禽鸟,如苍鹰、芦雁、寒鸦、麻雀、雉鸡、喜鹊等,也喜绘群鸟聚集景象,品类众多,情态各异,极富自然天趣。这幅长卷即为集禽图巨构。

明 林良《双鹊图》

画面中,两只喜鹊跃然纸上,它们或栖息枝头,或振翅欲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在林良的笔下更显得灵动可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个画面构图简洁而富有变化,通过喜鹊的动态与静态对比,以及树枝、树叶等元素的穿插与呼应,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富有情趣的氛围。

明 林良《月下芦雀图》

85×72cm 南京市博物馆藏

这幅小品笔简意赅,格调别致。

画深秋月夜苇塘一角,夜色苍茫,万籁俱寂,一轮明月半隐于云间。水边数枝芦苇错落斜出,一对鹡鸰鸟依偎枝上,恬然安适。尺幅之中静中有动,生机盎然,其境清旷幽美,墨淡韵远。画面构图清疏,含蓄隽永。

明 林良《秋鹰图》

136.8×7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飞翔的雄鹰俯身扭转头部,以锐利的眼神盯住猎物,被追逐的八哥鸟落荒而逃,露出惊骇的神情,生机有趣。左侧增添横出的枝干,借以平衡画面的比例。

明 林良《雪景芦雁图》

烟台市博物馆藏

《雪景芦雁图》描绘了白雪皑皑、落叶纷飞的水汀岸边,两只大雁在寒冷雪天的苇塘边暂时歇息的场景。整个画面突出了一个“饥”,强调一个“寒”。画面构图简洁而富有深意,两只大雁一正一反立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呼应。背景中的枯木杂石以笔墨随意点写,与用工致笔法描绘的大雁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大雁的孤独与坚韧。

明 林良《孔雀图》

155.3×78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雌雄孔雀一对,立于石上,旁有翠竹数竿。孔雀是自然界鸟类中羽毛色彩最为绚丽的一种。

与众多以工笔重彩表现孔雀的作品相比,林良的孔雀纯用水墨,用笔粗简,仅在孔雀的头颈和尾羽处作精致的勾勒,充分发挥了“墨分五色”的丰富变化,使黑白的水墨也产生出缤纷绚丽的夺目效果。伴以竹石为背景,增添了清雅野逸的意趣。

明 林良《荷塘聚禽图》

152.7×56.5cm 天津博物院藏

荷塘一隅,鸳鸯嬉戏,鸟儿啄鱼,生机勃勃。水面上水波荡漾,水藻丛生。间或几支荷叶枯萎,结莲弯折,呈现出一派初秋晨曦,清幽阗静的景象。

明 林良《平安双喜图》

76.9×32.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两只斑鸠,停栖在竹丛上。画鸟用粗笔写意,画竹用墨竹法,笔意潇洒,气势磅礡。

明 林良《秋树聚禽图》

广州艺术博物院

此图描绘了在秋天的夜幕下,一群鸟雀神态各异,聚栖枝头,顾盼多姿:有的梳弄着羽毛,有的仰望高处,有的睥睨远方,还有的闭目养神。画家以粗笔浓墨画鸟和树的主干,笔势纵横豪肆,墨色苍劲淋漓;用淡墨画竹子和小雀,画面的繁简、浓淡、疏密、虚实,都有独到之处。

这幅画构图上有着强烈的对景写生痕迹,无论是树枝的穿插盘绕,还是鸦雀的和谐相处都有着自然景观的烙印。

哲学美思

明画史记载“林良吕纪,天下无比”。

林良是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花鸟水墨写意画派的开创者,在明代院体画中独树一帜,正是有了林良,花鸟画的描绘范围由宫苑御园扩大到自然山林,影响了他之后的无数画家。

那他在画坛影响力具体有哪些呢?

  1. 取材新颖

“院体”花鸟画为适应宋代帝王宫廷需要,注重华贵细腻、色彩绚丽富贵的风格,尤其是题材以宫廷苑囿中华贵锦绣的珍禽异鸟、名花奇石为主。

然而林良不再拘泥于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异鸟、名花奇石,而是继承了徐熙“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的文人风格。他一有空就走入田间乡野,仔细观察,以至于经常忘归。正是如此,才描绘出各类雄健壮阔、天趣盎然的荒滩田野间的雁、鹰、鹤野禽以及汀花、蒲苇、水草等。

这类作品的取材、立意都充满了生动的民俗趣味,画法豪放,体现了他观察细致,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怀意趣。

  1. “意”的凸显

林良将文人画的气质引入画中,并且加以重新诠释,创造出注重笔情墨趣,简逸悠淡的绘画格式。

当你驻足看他的画作,会发现画面表现的不再只是双雁,而是“饥”与“寒”。在他的笔下,动物和人一样,是灵动的,它有表情、个性、需求。而此前的工笔花鸟虽工细却少了生命感。

  1. 笔墨转变

林良“文人画化”的作品里,不再以单纯简劲的线条、艳丽华贵的设色意象来表现,而是转向于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明初百余年内,占据画坛主位的是皇家画院的宫廷绘画——工笔重彩。 林良突破“院体”程式花鸟画,出现了水墨写意、设色没骨等多种风格,并有所创新。

林良将书法用笔的抽象意味运用到具体的物性塑造中,如画中多见的“丁头点”,体现了书法用笔的特点;树木枝叶用笔剽疾,有飞舞使转之意,引入了草书到绘画创作中。

在当时,林良“以书入画”响彻整个画坛,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引入草书到绘画创作当中的“院体”画家,明初的宫廷绘画当中,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水平被推为最高。

明代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由林良开派,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沈周、陈淳、徐渭等, 才一步步将写意法推向臻境,并使明代花鸟画成为画史上最流行和最富成就的辉煌时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