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66law.cn/laws/206660.aspx

在消费过程中,如何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本文将从法律角度为您详细解析这一问题。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可以从3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采用的手段

根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经营者有下列规定行为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 在销售的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 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商品
  • 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
  • 骗取消费者价款或者费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 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 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 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现场说明和演示
  • 采用虚构交易、虚标成交量、虚假评论或者雇佣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
  • 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 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体验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
  • 谎称正品销售“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等商品
  • 夸大或隐瞒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质量、性能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
  • 以其他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方式误导消费者

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

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即构成欺诈。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发生误解,个别消费者应证明自己确实发生误解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

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一般都会造成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但认定消费欺诈行为并不要求消费者有实际的损失或者损害发生,只要经营者的行为足以误导消费者就可以被认定为欺诈。

经营者是否具有实施欺诈行为的主观方面

虽然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必须具有主观故意,但从文义上理解,欺诈就是掩盖事实真相误导消费者,“欺诈”二字本身已经揭示经营者具有主观故意。所以,在下列6种情形下,经营者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故意,就属于欺诈:

  • 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
  • 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 销售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或厂址、篡改生产日期的商品
  • 销售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商品
  • 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
  • 销售伪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商品

消费者维权指南

小编建议,消费者在网购时注意保留3个方面的证据:

  • 经营者的基本信息,如电商平台提供的卖家信息、电子营业执照,尽可能通过聊天工具获取卖家的真实身份、地址等信息
  • 反映交易形成的证据,如网上商品介绍网页、网上交易(订单)记录、聊天记录、票据、发货单、快递单等
  • 反映欺诈或损害存在的证据,如收到的实物照片、对比照片、检验鉴定结论、聊天记录、损失清单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