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成为数字:全球乳腺癌炎凉
当生命成为数字:全球乳腺癌炎凉
2025年2月24日,英国《自然》旗下《自然医学》在线发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加拿大艾伯塔省卫生厅和卡尔加里大学、美国癌症学会、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昆士兰大学、肯尼亚阿迦汗大学根据全球癌症数据库(GLOBOCAN)对2022年全球185个国家或地区按年龄段划分的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进行分析,采用五大洲癌症发病数据库和世界卫生组织死亡数据库对50个国家和46个国家或地区的10年乳腺癌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对2050年全球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预测,还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尤其人类发展指数的影响。人类发展指数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发布,根据出生时平均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国民总收入三项指标计算,用于衡量世界各国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
该报告认为不断更新当前和预测的发病和死亡数据对于监测正在进行的乳腺癌控制工作(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乳腺癌倡议》)是否成功至关重要。2022年,全球有230万例新发病例和67万例女性乳腺癌死亡病例。在接受调查的国家中,一半国家的乳腺癌年发病率增加1%至5%,29个人类发展指数极高国家的乳腺癌死亡率下降,比利时和丹麦等7个国家正在实现《全球乳腺癌倡议》每年至少降低2.5%的目标。到2050年,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将分别增加38%和68%,对于人类发展指数较低国家的影响尤为严重。对于人类发展指数较低和中等国家,需要高质量的癌症发病和生存数据以监测癌症控制目标,并不断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可获得性以解决不平等问题。
2022年全球女性按年龄段标准化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地图
按人类发展指数划分的全球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
各大洲女性至75岁时乳腺癌发病和死亡累计风险
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
2050年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预测
乳腺钼靶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提高治疗成功率
这份全球乳腺癌数据分析报告像一面残酷的镜子,照见了人类文明进程难以弥合的裂痕。230万新增病例与67万死亡病例,这两组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无数个清晨被止痛药唤醒的绝望、是医疗系统在生死面前的永恒拷问。当我们凝视这些数据时,看到的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文明发展的悖论,如同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体检单。
虽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所在的法国里昂老城至今保存着欧洲最早的癌症登记制度遗产,但是这个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的数据库里,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的癌症死亡率数据依然残缺不全。这就如同在数字时代,当高收入国家用人工智能预测乳腺癌风险时,非洲仍有17个国家没有完整的癌症登记系统;加拿大每10万人拥有12台乳腺钼靶机,而肯尼亚女性可能要为乳腺超声检查穿越三个省份;美国的乳腺癌生存率地图可以精确到每个邮编区域,而肯尼亚却在为建立东非首个癌症放射治疗中心苦苦筹款。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设备上,美国肿瘤科医师年人均发表论文2.3篇,而肯尼亚同行们的六成精力消耗在说服患者接受现代医学治疗。讽刺的是,正是这些高收入国家的临床数据,主导着全球乳腺癌诊疗指南的制定。此外,澳大利亚乳腺癌5年生存率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澳大利亚原住民女性死亡率仍是全国平均值的1.8倍。这种内部裂痕提醒我们:医疗公平不仅是南北半球的问题,更是每个国家必须直面的镜中倒影。
对此,全球自然科学三大旗舰期刊之首《自然》正刊在线发表报道:乳腺癌发病率上升、生存率差距巨大。
生存权的双城记:当医疗资源成为奢侈品
高收入国家的乳腺癌病例数像珠穆朗玛峰,而死亡曲线却成了丘陵。反观非洲撒哈拉以南,病例数只是小山包,死亡曲线却直插云霄。这哪里是疾病分布图?分明是一张医疗资源的世界断层扫描图。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每10万女性有100.3人被诊断出乳腺癌,这个数字在中南亚骤降至26.7,但是更令人揪心的是死亡率与发病率之比:人类发展指数较高国家为17%,人类发展指数较低国家却高达56%。这39个百分点的差距,恰似一道横亘在生命面前的鸿沟。
法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较高的背后,是完善的筛查体系与90%的五年生存率,而非洲每47位女性就有1人死于乳腺癌,如同一场暴雨,有人住在防洪堤内安然无恙,有人却困在积水的地下室挣扎求生,折射出诊断延误与治疗缺失的困境。非洲撒哈拉以南,26%诊断时已属晚期,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早期诊断率应该超过60%,这不仅是医疗技术的差距,更是资源分配失衡的写照。
时间维度下的危机:正在倾斜的生命天平
报告揭示的10年趋势令人警醒:巴林、韩国、日本年均4%以上的发病率增长,29个人类发展指数较高国家的死亡率下降,比利时、丹麦等7国已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年降2.5%目标,而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死亡率仍在攀升,形成刺眼对比。
这种分化在年龄维度更加凸显:非洲47%的病例发生在50岁以下,是北美的2.6倍,更是瑞士同龄女性的4倍。每100位非洲年轻母亲因癌离世,就有210个孩子沦为孤儿,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结构的创伤。乳腺癌筛查的缺席让早期发现成为奢望,靶向药物的天价更把治疗变成特权。
年轻化趋势:一场倒计时的生存赛
在非洲大陆,每5个乳腺癌患者就有1例不足50岁。但更关键的是,年轻患者往往面临双重困境:她们既要对抗疾病,又要抚养子女、维持生计。一位肯尼亚医生说:这里的乳腺癌患者,十有八九是家庭的顶梁柱。
而在欧美国家,年轻患者的比例虽低,但是上升趋势同样触目惊心。美国癌症学会数据显示,30岁以下乳腺癌发病率在过去三十年增长了40%。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精致女性的养生攻略时,很少有人意识到:熬夜加班、长期压力、基因突变正在年轻一代中悄然埋下隐患。
2050年的预言:未被重视的警报
当目光投向2050年,预测数据更显沉重:如果当前趋势延续,全球病例将增长38%至320万,死亡人数激增68%达110万,低收入国家乳腺癌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将分别增加145%。最令人不安的是,人类发展指数较低国家将承受165%的病例增长与161%的死亡增幅,这相当于在现有医疗体系下,每3分钟就有1位非洲女性因乳腺癌离世,可是那里的医疗系统本就捉襟见肘,很多欠发达地区连癌症登记系统都不完善,这就像看到海啸预警却找不到救生艇,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冰山下的巨大黑暗。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过:健康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人权。当发达国家用人工智能读片机器人提升诊断精度时,地球上还有女性因为摸到肿块却找不到乳腺钼靶机。这种割裂,不亚于同时存在石器时代和太空时代。
此外,这种增长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生育观念转型、环境污染加剧,正在重塑乳腺癌版图。日本和韩国尤其典型,这两个国家在过去二十年里,乳腺癌发病率年均增长4%至5%,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揭示着发展代价的另一面。该报告将此归因于城市化进程生活方式的剧变:更晚生育、更少哺乳、更高热量饮食。这些曾被西方医学视为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今却成了致癌风险的代名词:当东京的职场女性在咖啡店续杯时,她们的乳腺细胞或许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变异革命”。发达国家通过完善的筛查网络和先进疗法,将死亡率控制在全球较低水平,又揭示了一个残酷的悖论:越是发达的社会,越容易“发现”癌症,但是同时也必须面对更高的医疗成本与伦理争议。孟加拉国的农村女性可能仍在用传统草药缓解经期不适,但她们的孙女辈却大概率生活在空调房里、饮用瓶装水、接触无处不在的塑料污染物。当“富贵病”变成“流行病”,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构数据背后的文明困境
看似客观的统计数字里藏着三个深层悖论:
筛查的双刃剑:人类发展指数较高国家通过乳腺钼靶筛查提升早期诊断率,却面临过度诊断率达2%至18%的争议,而人类发展指数较低国家连基本的乳房触诊都难以普及。
预防的经济学:酒精税、食品健康标签等最佳干预措施在高收入国家收效显著,但在粮食安全尚未解决的地区沦为空中楼阁。
技术的马太效应: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的革新,虽然延长了发达国家患者的生存,但是非洲仍有30%的患者由于无法完成基本化疗而丧生。
寻找破局之路:超越医学的人文思考
面对这份报告,每个国家都该自问:我们的医疗进步,是独善其身的孤岛,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诺亚方舟?毕竟在死神面前,没有国界线,只有生命线,我们需要超越传统医学框架的解决方案:
数据正义:全球仅50个国家拥有10年以上可靠发病率数据,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建立非洲本土癌症登记系统,比捐赠医疗设备更具战略意义。
经济适用:加强筛查能将早期诊断率提升40%,基础化疗方案也能挽救半数患者。在肯尼亚,基层医护人员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培训农村女性进行乳房触诊自检,将早期诊断率提升了30%,用170万美元达成近似钼靶筛查效果,证明经济适用技术的重要性。
社会支持:巴西粉红巴士移动筛查车、印度自发妇女协会互助网络,展现草根力量的可能性。
全球责任重构:当跨国药企90%的研发投入集中于富裕国家疾病时,需要建立创新药物的全球补偿机制。中国健康丝绸之路在非洲建设的三十多个肿瘤防治中心,正是缩小医疗鸿沟的具体行动。
真相不是一块坚硬的石头,而是一块需要不断雕琢的玉。这份报告揭示的,不仅是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图景,更是人类在追求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的永恒命题。当澳大利亚女性讨论是否该将筛查年龄降至40岁时,刚果金的母亲们还在为基础体检跋涉百公里。在非洲的某些村庄,女性被诊断乳腺癌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其中许多人还没来得及完成学业或者组建家庭,就被病魔击倒。而在北欧的诊室里,同样的疾病往往发生在五六十岁的女性身上。这种年龄差的背后,是医疗资源的鸿沟:前者可能连基本的乳腺筛查都无法负担,后者却能享受最前沿的靶向治疗,这种反差衡量着人类文明的温度。
乳腺癌的全球蔓延,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成就与缺陷,提醒我们在追求“治愈”的道路上,永远不能忘记那些被技术鸿沟遗忘的角落。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生命,以共情之怀推动公平,才能让这场与疾病的战争,最终成为文明进步的注脚。全球乳腺癌防治的终极命题,其实是关于人性的考题:当法国里昂的超级计算机分析着百万份病理影像时,请别忘记肯尼亚村庄里用手机闪光灯检查乳腺肿块的社区护士。当发达国家用基因检测筛查胚胎、用靶向药延长生命时,如何确保撒哈拉沙漠中的游牧女性也能获得止痛药?当富人用冷冻卵子规避生育风险时,如何让贫困母亲有机会哺乳降低患病概率?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个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知中。
2050年的预言不该是宿命,正如该报告强调的,若能全球实现世界卫生组织目标,2050年死亡人数可降至56万。这需要的不只是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知,更根本的变革在于重塑生活方式:从推广母乳喂养到限制酒精消费,从建设步行友好城市到规范保健品市场,每一项政策调整,都在重构人与健康的关系。抗癌战争的最终胜利,不在于某个实验室的突破,而在于让日内瓦的决议书、亚特兰大的指南、内罗毕的田野数据,最终都能汇成守护生命的同频心跳。毕竟在癌症面前,地球从来都是一个共同体,只是有些人,还活在平行的医疗时空里。在生命成为数字的时代,每个百分比的变化,都该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庄严承诺。
最后还要吐槽:这两篇全文为什么还要收费?
Nat Med. 2025 Feb 24. IF: 58.7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cross 185 countries.
Kim J, Harper A, McCormack V, Sung H, Houssami N, Morgan E, Mutebi M, Garvey G, Soerjomataram I, Fidler-Benaoudia MM.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Lyon, France; Alberta Health Services, Calgary, Alberta, Canada;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lgary, Alberta, Canada;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tlanta, GA, USA; University of Sydney,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Queensland, Australia; Aga Khan University, Nairobi, Kenya.
Updates of current and projected estimates of the burden are critical to monitoring the success of ongoing efforts in breast cancer control, such as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Breast Cancer Initiative, which aims to reduce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by 2.5% per year. We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2022) and future (2050) global burden of female breast cancer overall, and by age group, in 185 countries using the GLOBOCAN database, and 10-year trends in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in 50 and 46 countries, respectively, using the 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 plus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ortality databases. Globally, 2.3 million new cases and 670,000 deaths from female breast cancer occurred in 2022. Annual rates increased by 1-5% in half of examined countries. Mortality rates decreased in 29 countries with very high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and seven countries (for example, Belgium and Denmark) are meeting the Global Breast Cancer Initiative goal of at least a 2.5% decrease each year. By 2050, new cases and deaths will have increased by 38% and 68%, respectively, disproportionately impacting low-HDI countries. High-quality cancer and vital status data, and continued progress in early diagnosis and access to treatment, are needed in countries with low and medium HDI to address inequities and monitor cancer control goals.
PMID: 39994475
DOI: 10.1038/s41591-025-03502-3
Nature. 2025 Feb 24. IF: 50.5
Breast cancer is on the rise: data reveal drastic gap in survival rates.
Guglielmi G.
PMID: 39994372
DOI: 10.1038/d41586-025-00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