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旋精,二旋犟”,孩子头顶的旋到底代表什么?科学家给出解释
“一旋精,二旋犟”,孩子头顶的旋到底代表什么?科学家给出解释
发旋,这个看似平常的生理特征,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从古代的民间传说,到现代的基因研究,人类对发旋的好奇从未停止。本文将带你走进发旋的世界,探索这个微小特征背后的大千世界。
我国民间传说中,人们常根据孩子头顶上的发旋数量来预测性格、职业道路和命运等。比如“一旋精,二旋愣,三旋打架不要命,四旋敢和火车碰,五旋跳井第一名”。这些顺口溜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比如闽南地区的版本中说的是“一旋好,二旋拧”。
发旋作为一种容易观察到的人类特征,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当时,古代阿拉伯的贝都因部落居民甚至会关注马匹身上的发旋,用以挑选马匹。他们认为腰部有发旋的马容易暴饮暴食;胸部有发旋的马有较大的心脏和肺脏,耐力更强;胸部有发旋的马则更能繁殖。
1973年,美国儿科医生在研究中提出头皮上的发旋与大脑发育同时形成,早期的大脑扩张决定了发旋的位置和方向。但这一假说并未得到实际研究成果的支持。
发旋的明显特征是一团围绕可见中心点呈圆形生长的毛发,其生长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数量可能达到5个甚至更多。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头皮发旋都是顺时针方向的,单旋或双旋被认为是正常头皮模式,而三旋及以上的情况则较少见。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王思嘉博士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决定毛旋方向的基因。他们发现发旋的数量和方向都具有遗传基础,可能受到四种不同基因变体的影响。研究调查了2149个中国人后发现,头发旋度方向受多个基因累积效应的影响,这说明发旋存在多基因遗传。
此前的研究假说认为发旋的数量和顺序跟毛囊中毛发的生长方向有关,或者是跟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和头骨形状有重要关系。但王博士的研究提供了更明确的证据,确定了4个影响发旋的相关基因变异,这些基因的变异能够影响毛囊的细胞极性,从而影响发旋的方向和数量。
虽然研究揭示了发旋的遗传基础,但王博士表示还没有确定发旋跟人类的行为、认知或神经表现型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关联。也就是说,发旋是否真的影响性格,目前仍缺乏科学证据。
综合各国的研究数据,顺时针方向的发旋出现频率在日本是51%(Klar 2009),在英国本科生中是65%(Annett 1985)、尼日利亚人的69%(Ucheya 和 Igweh 2005)、在德国男学生中是74%(Bernstein 1925)、在美国学生中是81%(Lauterbach 和 Knight 1927)。这些数据虽然不具有直接参考性,但说明了人类对发旋的好奇。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提出的“贴标签效应”理论指出,当一个人被贴上明确的概念标签后,可能会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接近。因此,民间俗语如“一旋好,二旋拧”可能通过社会心理机制影响个体行为。
性格的形成虽然受基因影响,但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后天的形成。因此,孩子的性格问题不能只归咎于基因,还需要考虑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