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灾有多可怕?没有杀虫剂,古人是如何消灭蝗虫的?
古代蝗灾有多可怕?没有杀虫剂,古人是如何消灭蝗虫的?
在古代,蝗虫是农作物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它们能够迅速摧毁大片农田,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那么,在没有现代化学杀虫剂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应对这一自然灾害的呢?
古人没有现代的化学杀虫剂,但他们依然能通过火烧、生物防治等方式防治蝗灾,减少蝗虫的数量。
想象一下,如果你家附近的农田突然被成群结队的蝗虫侵袭,导致大片农作物被毁,甚至连树叶和树皮也被蝗虫吃光……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古代发生蝗灾时的真实场景。
在没有杀虫剂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对抗成群结队的蝗虫,保护庄稼的?
蝗虫,这个地球上最具破坏力的小生物之一,几乎可以让一片绿色的田野在短短几天内变成光秃秃的荒地。尤其是在古代,蝗虫的肆虐常常导致大范围的饥荒和人类社会的动荡。蝗虫群体的密度极高,成群的蝗虫飞过时,甚至能遮蔽阳光,给人一种“天昏地暗”的恐慌感。
数以百万计的澳洲疫蝗在迁移。图源:Wikimedia
据历史资料记载,古代的蝗灾往往发生在干旱和气候变化不稳定的年份,这时蝗虫的繁殖速度骤增,数量几乎可以达到天文数字。一场蝗灾不仅破坏庄稼,还会造成牲畜的死亡和粮食短缺。明代农书里算过一笔账:10万只蝗虫1天就能吃掉16吨粮食,相当于800人1年的口粮。
绘于1884年的蝗灾画作。图源:Wikimedia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就曾提到过,蝗虫一夜之间能毁掉希腊的大片农田。在中国古代,蝗灾是与水旱灾害并列的重大自然灾害。据统计,从春秋时期到清朝末年,有记载的蝗灾共804次,其中以唐代的蝗灾最为严重,几乎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危机。
虽然古人没有现代的化学杀虫剂,但他们依然能通过巧妙的方式杀死蝗虫。古代留存下来了多部治蝗方面的专著,如《捕蝗要诀》《捕蝗考》《捕蝗集要》《治蝗全法》等。在《农政全书》等各类农书、《救荒活命书》等各类荒政著作中,也有大量关于治蝗的记载。
美洲沙漠蝗。图源:Wikimedia
最常用的直接治蝗的方法是捕杀,如鱼箔法、网捕法、抄袋法等。利用蝗虫的趋光性,还可以采用火诱法治蝗。《旧唐书》中有用火引诱蝗虫,然后焚烧掩埋的记载。清代李源的《捕蝗图册》提到,可以在蝗虫密集分布的地方用灯光吸引进行捕杀。《捕蝗考》《农政全书》等都记载过堑坎掩埋法,也就是将蝗虫驱赶到事先挖好的坑中进行掩埋。
有些古代书籍还提到,可以养禽类,如鸡、鸭等来捕食蝗虫。这招不仅在古代有效,至今仍在被使用。2000年,我国新疆地区暴发蝗灾,上万只浙江鸭子远赴新疆,开始与蝗虫“斗智斗勇”。这种鸭子能在野外自行筑巢,适应性强,成为了消灭蝗虫最有效的武器。
正在吃蚂蚱的绒顶柽柳猴。图源:Wikimedia
此外,古代的劳动人民意识到,可以在蝗灾区种植蝗虫不喜欢吃的作物。由于蝗虫的食物主要是旱地作物,因此明朝学者徐光启提出,可以将旱地改为水田。北宋吴遵路为官时,劝导农民栽植豌豆,这种农作物的产量并未受到蝗灾的影响。
蝗虫群体在袭击农田时,通常会形成一个庞大的虫群,飞行时密集得像云雾一样。古人发现,蝗虫飞行时速度较慢,耐不住高温。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法——放火。古人会在蝗虫群经过的农田附近点燃火堆,利用风力把火势引向虫群。火焰迅速蔓延,不仅能吓飞蝗虫,还能烧死地面上聚集的蝗虫,减少蝗虫的数量。
印度尼西亚爪哇日惹古农基都耳的炸蚂蚱。图源:Wikimedia
蝗虫虽然是农业害虫,但古人觉得它也有利用价值,比如可以用作鸭、鸡、猪等家禽或家畜的饲料,蝗虫尸体可以作为肥料,蝗虫可以作为食物食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