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满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源流、融合与特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满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源流、融合与特色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6NHPIF05522ODO.html

满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源流、融合与特色

博物馆概况

最近参观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博物馆,让我这个异地他乡的人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博物馆,座落于成吉思汗大街东段美丽的哈拉沁河东岸河道带状公园内。是一座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的小楼。馆长武会文老师引领我进行了参观。他说,近几年掀起了“博物馆”热,呼和浩特是文博之城,是肯定中国文化在改革开放和我们当代文化中的位置,我觉得这是回望历史,做一些面向未来的事情,一心只想着要为社会、时代和国家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创办满族文化博物馆,就是让年轻人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博物馆于 2013年8月开始建设,2017年8月15日正式开馆。内设满族文化藏品展示厅、多功能展厅以及办公区,主要展出满文档案、满族服饰、清代钱币、清代印章、清代系列酒、清代瓷器、清代名人字画、清代兵器及护具、元青花瓷、满族民居及民俗用品、当代书画家作品等内容的展品千余件。馆内展示了清代八旗军士、满族名人,还较为全面地展示和介绍了满族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是自治区唯一的满族文化博物馆,先后获得了由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主席团颁发的“2019年度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称号,由市委宣传部、呼市社科联颁发的“呼和浩特市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称号。

满族历史渊源

满族,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以其勤劳、勇敢与善学的精神著称。历经三百年沧桑,其中清朝更是绵延二百六十七载,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其独特的文化贡献,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成功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创立了八旗制度,为后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皇太极的继位,他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将旧族名更改为“满洲”,标志着满族这一新民族共同体的正式形成。随后,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不仅巩固了满族的统治地位,也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清朝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清政府在中华大地上广泛设立了八旗驻防的“满城”。这些“满城”不仅是八旗满洲兵马的驻地,还涵盖了满洲蒙古八旗与满洲汉军八旗,共同构成了清代满、蒙、汉八旗兵驻防的重要体系。特别是在西北边疆地区,由于与蒙古交界,这里成为了驻防的重点。康熙年间,为了应对准噶尔部的威胁,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汗,并在胜利后加强了西北地区的驻防力量,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便是其中之一。这些驻防城的设立,不仅加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也促进了满、蒙、汉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次年,清朝再度派遣了由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组成的五千名护军与马甲前往归化城驻防,此等兵马皆由费扬古将军,身兼领侍卫内大臣及归化城都统、副都统之职,全权负责训练与管理。

时光流转至清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为加强对土默川及其周边蒙古地区的统治,乾隆皇帝下旨于归化城东北五里之处,兴建一座专为八旗军队驻扎的城堡。历经两年,此城于乾隆四年落成,赐名“绥远”,寓意深远,旨在绥靖远方,安定边陲。随之,绥远城将军之设,更添一重保障。

绥远城建成之后,归化城与绥远城一旧一新,并立而存,新城区之名亦由此而来。不久,驻守山西北部的八旗军队亦被调至绥远城,驻防制度亦由原先的五年一换,改为长期驻守。城内建筑鳞次栉比,既有官员将领的居所,也有供八旗士兵居住的兵营,更有为士兵家属准备的老官房,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此外,为便利军民生活,城内还设有各式店铺,由汉人与回民经营,商品琳琅满目,满足了军民日常所需。

绥远城驻防的八旗军队大部分是满族人,也有一些东北八旗蒙古人和八旗汉族人,再加上后来迁入城中的汉族和回族商家,因此,绥远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绥远建城初期的八旗官兵和家属子女共有大约1.5万人,他们主要靠每月的饷银维持生活,不允许做生意或者经营其他行当,他们的家乡都在北京附近和承德一带,来到这里后仍然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

八旗军队来到绥远城驻防之后,由于准噶尔部噶尔丹被击败,西北地区长期无战事,清朝政府逐渐减少了绥远驻军的饷银,大部分八旗士兵生活日益窘迫,颓废消沉,真正能够养尊处优、提笼架鸟的八旗军官也少了,亦难享安逸。

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绥远城将军贻谷,看到满族八旗子弟们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一旦局势有变,其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给这些人留条生活后路,曾以“见地分一斗”的政策将十三圈的庄头地分拨给满族人一部分。可是由于当时的满族人还都享有俸禄,根本没人去农村经营土地。

民国初,满清政府被推翻了,北洋政府取消了满族人的傣禄,大部分满族人失去了衣食之源。在生计处的安排下,仍按贻谷的政策,将一部分满族人下到十三圈,务起农来。

尤其是清朝垮台之后,八旗制度随之瓦解,绥远城的八旗官兵和家属们忍饥挨饿,处境悲惨,有不少人回到家乡或者逃往东北谋生。

据统计,1949年初呼和浩特的满族人口还不到2000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一些绥远八旗士兵的后裔们重归故里,再获新生,呼和浩特的满族人口几十年来一直呈增长的趋势。据统计,现在全市满族人口2.5万人,其中近40%的人居住在新城区,有许多人都是过去清朝八旗官兵的后裔。

呼和浩特满族姓氏溯源

呼和浩特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满族居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代乃至更早,他们的姓氏及其背后的“哈拉”(满语中对氏族或部落的称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以下是对您提到的呼和浩特满族中几个主要姓氏及其哈拉(老姓)的进一步追溯,呼和浩特的满族姓氏也可追溯到金代,找到他们家的满洲哈拉(老姓)。金,祖居俄多哩、赫图阿拉等地,原姓“爱新觉罗氏”,(肇姓、罗姓、德姓、洪姓、依姓、海姓亦是),佟,祖居佟佳、加哈、长白山、佛阿拉、扎库木、凤城、右卫等地,原来姓“佟佳氏”,(董姓亦是)。关,祖居瓜尔佳、宁古塔、长白山、沈阳、兴京、察哈尔等地,原来姓“瑚锡哈里氏“、“瓜尔佳氏”。马,祖居布尔哈图、宁古塔、长白山、萨齐库、裴悠城、绥芬等地,原来姓“费莫氏”,(麻姓亦是)。索,祖居鄂尔坤、俄漠和、长白山、马尔敦、大凌河等地,原来姓“索佳氏”,(曹姓亦是)。齐,祖居叶赫和齐家营等地,原来姓“奇德里氏”,(祁她亦是)。 富,祖居长白山、黑龙江、富佳、沈阳、抚顺、黑山、凤城等地,原姓“蒲查氏”。“富察氏”(傅姓亦是)。那,祖居叶赫等地,原姓“乌勒里氏”、“纳刺氏”、“那拉氏”,(南姓、赫姓、叶姓亦是)。郎,祖居长白山、扎库木、佛阿拉、辉发、马尔墩等地,原姓“钮枯禄氏”,(钮姓亦是)。白,祖居长白山、佛阿拉、松花江、沈阳、哈达、 叶赫等地,原姓“拜佳氏”、“伯蔡特氏”。高,祖居长白山、佛阿拉、白都讷、完颜等地,原姓“赫舍里氏”、“乞石烈氏”、“高佳氏”。

以及舒,包,鄂,王,戴,乌,张,李,毕,库,雷,宁,黄 ,胡,骆等都是东北过来的,每个姓氏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哈拉(老姓)和丰富的历史故事。这些姓氏和哈拉不仅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

满族文化特征

从博物馆能看到呼和浩特满族文化的特征。满族服饰承袭了女真传统,无论男女均身着袍服,分为单、夹、皮、绵四种材质。满族袍服的特点主要是圆领、窄袖、捻襟、带扣袢、衣裳连结,窄袖前端接有一个半月形的袖头,俗称马蹄袖。

满族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主食有停悸、煮饽饽(饺子)、米饭、林米水饭、高粱米(休米)豆干饭、豆糕、酸汤子等。尤其喜欢吃粘食和 甜味食品,如饽饽、年糕等。流传至今的“驴打滚”、“萨其玛”都是满族传统点心。

清朝早期规定,旗人不得务农或经营工商业,每月钱粮由朝廷供给,号称“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后来随着满族人口的增长,不可能人人都当兵领饷。为了旗人的生计着想,光绪年间,朝廷派蒙旗垦务大臣贻谷赴绥远督办西蒙垦务,创工艺局、妇女工厂。绥远满族开始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大部分人解决了生计问题。当时旗人使用的生产工具和其他民族的工具是一样的。

满族是一个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有着独特的礼仪礼节。满族一直保持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雁、鹊、鸽、鹰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满族日常用具比较讲究,有铜器、铁器、金银器、木器、瓷器等等,其中,尤以瓷器为最。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中国清代绘画,具有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满族在入关以前的住房建筑特点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入关后,驻防城里的满族按旗居住,一家一户住统一规格的老官房,外部呈马鞍形,是两出水的瓦房。一家住两间,里外屋,全是倒炕,就是南炕。屋里西墙设有祖宗板,供祖宗牌位和家谱,台上摆木香碟,台沿贴着挂钱儿,其颜色按照主人的旗属确定。比如,黄旗的就挂黄钱儿。小院儿前影壁后方插着一只神杆,称为“索罗杆”,杆上有锡斗,祭神时把供神鸦或喜鹊的肉放在上面。

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呼和浩特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呼和浩特市对满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做了许多工作。1956年在呼和浩特新城成立了呼和浩特第三中学,设满族学生班,同年成立了满族小学,校名由爱新觉罗·溥杰先生题写。1985年成立了满族幼儿园。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建立为培养满族学生,从小学习满族文化,了解满族历史,从小受到满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学习并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宝贵机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呼和浩特满族文化特色最为鲜明,其中将军衙署与公主府堪称最为杰出,远近闻名。有人说,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清朝为巩固疆土、稳定边陲建造了绥远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之一。

公主府,又称为和硕恪靖公主府,位于新城区通道北路。这座府邸是清康熙皇帝的六女儿和硕公主下嫁给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土谢图汗的孙子敦多布多尔济所建,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是清朝唯一的、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大的清代公主府。这座城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尊重历史、珍视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典范。

满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加大抢救满族非遗文化的力度,民族文化传承非常重要。满族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本应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尊重。然而,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对满族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影视剧的片段中,对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知之甚少。

满族文化的逐步消失和濒危状态,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被同化和遗忘的风险。然而,正是这些传统文化,构成了我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3年,呼和浩特市的“满族文化促进会”应运而生,汇聚了三百余名热心会员,其中九成均为满族各界精英。该会致力于满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精心保护,通过书画展览、文化座谈、戏剧拍摄及实地考察等多种活动形式,对满族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抢救性工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呼和浩特已成功举办两届满族“颁金节”,让这一古老的民族节日在当代焕发新生。

满族文化博物馆作为历史变迁的见证,不仅是现代化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弘扬历史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后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开始有政府拨款,现在自筹资金,管理人员多数是志愿者 ,可以引进企业家的赞助,满族文化与产业链联系起来,会起到双赢的效果。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促进会作了探索,加强馆藏资源的研究与开发,逐步把呼和浩特满族文化博物馆建设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

参考文献:
魏铎:《青城满族人》
陈浩博《浅谈呼和浩特满族文化》
《青城历史聊斋》
《呼和浩特满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