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博物馆文创产业研究报告
2024年博物馆文创产业研究报告
2024年,博物馆文创产业迎来蓬勃发展。从简单的文物复刻到跨界融合的创新产品,博物馆文创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更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本文将从行业现状、消费者洞察、典型案例和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博物馆文创产业的最新发展态势。
博物馆文创产业现状
博物馆文创是结合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创意思维的产物,其兼具文化、艺术、地域、纪念、科技以及实用六大特征。节假日“博物馆游”爆火,带动文创产品热卖。
博物馆文创的内涵及特征
博物馆文创是利用博物馆的藏品、展品和展览等相关的自然和文化元素,设计和生产或策划和构思产生的文化创意产品。其主要特征包括:
- 文化性:超越了实用性,利用与博物馆相关的元素在产品的外观或结构设计上、材料运用上,或制作工艺和其他一些非物质类的文化属性,所带来的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商业溢价
- 艺术性:外在形态美学体现了现代的审美需求,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内容能让消费者有所回味,从不同角度体现出产品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 地域性:运用本地区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民族、民俗、历史、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元素,以期产品可使受众对本土文化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
- 纪念性:借助产品让观众对所参观的博物馆藏品、展品、展览或相关活动留存某些记忆,所谓的“把博物馆带回家”
- 科技性:在产品的设计过程、材料使用、制作工艺和结构方面的科技应用,特别是对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亦或产品本身就是一款现代科技产品
- 实用性:是大多数文创产品的基本属性,对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产品本身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博物馆文创进入4.0阶段,深挖潜能,扩大外延
博物馆文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物复刻或文化传播,而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容创造,且更加注重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正向影响。
阶段 | 特征 | 销售渠道 | 其他 |
---|---|---|---|
1.0 | 将文物按一定比例进行仿制,或是将文物的形象、博物馆建筑图案、logo元素直接印刷到产品上 | 馆内柜台 | 这是博物馆文创的主要呈现方式 |
2.0 | 品类开始多元化尝试。从摸得到的实物到看得见的创意,从功能性定位到文化品位,从有趣的表现形式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 馆内柜台+线上营销 | 博物馆文创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并且开始有意识的进行价格分层设置,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
3.0 | 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更注重文创的附加价值 | 加强网络销售渠道宣传,开通天猫、京东、微信等多平台的销售渠道,加大线上宣传力度、注重维护品牌形象 | 博物馆文创IP的新时代到来 |
4.0 | 深挖博物馆文化潜能,跨界合作更系统、科学、拥有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 | 线上线下全渠道 | 更加注重博物馆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力,极具创新意识和大局观,能够无限拉近博物馆和公众的距离。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令公众感悟中华文化的坚实内核,提升文化自信,主推文旅融合发展 |
博物馆文创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产销增速瞩目
CSF文化会数据显示,2020-2024年博物馆文创类展商与专业观众均呈增长趋势,且从2022年开始保持高增长态势。
节假日“博物馆游”爆火,带动文创产品热卖。2024年暑期“博物馆”搜索热度环比增长64%;国庆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计7488万人次,同比增长13.5%。
马蜂窝数据显示,2024年暑假“最受欢迎”博物馆Top10是三星堆博物馆、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秦始皇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晋祠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积极拥抱互联网,宝藏文创线上开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消费者购物习惯的转变,博物馆纷纷在线上平台开设旗舰店,这一举措不仅极大拓宽了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渠道,还催生出众多爆款商品,引领文化消费新趋势。
政策助推博物馆商业化运作之路。在文化与经济的交汇点上,国家正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为博物馆的商业化探索铺设坚实的基石。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革新,更是一次文化产业发展的飞跃。
文化自信与数字技术共振,博物馆文创新时代启航。在中国居民对于文教娱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日益显现、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文化自信和国潮崛起的背景下,博物馆文创的发展迎来新增长点。
博物馆文创消费人群洞察
00后、90后是博物馆文创消费主力军。博物馆文创品类中创意文具类偏好度最高;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成消费者首选,复刻珍品引领潮流。超八成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创具有购买意愿度,兴趣是主要的购买驱动力。
博物馆文创典型案例
“博物馆+”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美食、娱乐、社交,提供多元沉浸式体验,打造古代历史、文物与现代生活沟通的桥梁。
博物馆文创未来发展趋势
产品设计的破格与创新,为博物馆文创插上出圈的双翼。寓教于乐,利用文创的特殊意义推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