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万园之园的辉煌、毁灭与重生
圆明园—万园之园的辉煌、毁灭与重生
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承载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屈辱。从康熙年间的始建到乾隆时期的鼎盛,再到19世纪的被毁,圆明园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如今,这座历经沧桑的园林正在逐步恢复往日的风采,成为中华文明复兴的象征。
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面积广阔,景色优美,被誉为“万园之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精致的建筑而闻名于世,整个园林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着独特的设计和布局。其中包括湖泊、山峦、亭台楼阁等各种景点,“四十景”景景不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富有变化的景观体系。其中西洋楼是由欧洲传教士在乾隆皇帝的命令下以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一组建筑,建筑手法融贯中西,于1759年完工,是我国第一次仿建的欧式园林。著名的十二生肖兽面人身铜像就位于此,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实为中西融合杰作。
可以说,圆明园汇集了我国几千年来非凡的园林建设艺术成就,使我国的古典园林达到了新的高度。事实上,西方人对中国园林的推崇也是源于圆明园,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然而,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园林瑰宝在19世纪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中几近全部毁灭,至今仅存下来的残垣断壁也足以让人感慨当年那场惨烈战争给中国留下了怎样深重的伤痕,并成为学者们探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与外交关系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之一。
圆明园的实际入侵开始于1860年10月6日,根据在场军官、牧师和记者的描述,3500名英法联军在攻入圆明园的第二天,就再也抵挡不住掠夺的诱惑了,军官和士兵成群结队地随意抢夺园中的金银贵重物品和艺术珍品,砸碎任何他们拿不到的东西,并以洗劫为乐。到10月9日,当侵略者暂时撤出圆明园后,这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皇家园林早已被毁坏成一道刺眼的疤痕。
接下来是臭名昭著的焚烧圆明园事件。在清政府同意和谈但尚未正式签字之前,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英军名义统帅格兰特为迫使清政府长期屈服,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借口俘虏受到虐待,悍然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整座园林被付之一炬,园内的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包括宫殿、寺庙和珍贵的艺术品,都被焚烧殆尽了。根据相关资料和记载,侵略者在焚烧安佑宫时,因大门反锁,致使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被活活烧死,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纵火案发生后,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于1861年11月25日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强烈谴责自己的同胞抢劫和焚烧圆明园的强盗恶行,“纵火者将这一恶行视为一项伟大的成就,但全世界正直的人民却对这种野蛮行径感到愤怒!”而当圆明园还在焚烧时,清政府代表签署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让土地并承诺向英国、法国和俄罗斯赔款。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出逃,乱象接踵而至。当地土匪趁乱洗劫了圆明园的剩余部分,彻底破坏了建筑和景观。圆明园的毁灭,是西方侵略者对人类文化毁灭的见证,也反映了即使是文明古老的民族,落后也会挨打。
圆明园的辉煌、悲剧、耻辱和重生都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密切相关。现今圆明园经历了多次修复与重建,并逐渐恢复原貌,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所带来的独特韵味,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在圆明园被毁的百年历史中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这个著名园林重复生机的历史开端,亦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