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巅峰之作,众多精美代表值得欣赏!
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巅峰之作,众多精美代表值得欣赏!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被誉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其作品展现出一种平和自然的美感,笔势委婉含蓄,遒劲有力。除了《兰亭序》这一脍炙人口的作品外,王羲之还创作了《官奴帖》、《十七帖》等众多精美代表。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大观帖》更是被誉为王羲之的十大代表作之一,其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故世人称之为《大观帖》。刻成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足见其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
NO.9《姨母帖》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姨母帖》是唐代的摹本,共6行,42字。尽管摹本与原作有所差异,但依然能窥见王羲之书法的传世风采。其笔法朴实厚重,蕴含隶书意蕴,虽缺乏遒劲之美与俊逸之姿,却别有一番韵味。
NO.8《乐毅论》
《乐毅论》一文,源自三国时期魏国夏侯玄(字泰初)的笔下,主要探讨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的历史事迹。相传,王羲之曾抄写过这篇文章,并赠予其子官奴。这一珍贵的书迹,在南朝时期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NO.7《频有哀祸帖》
《频有哀祸帖》以草书形式呈现,其纸本现珍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这张纸同时承载着王羲之的另一名篇《孔侍中帖》,整体规格为纵8厘米、横8厘米。在《频有哀祸帖》中,字间倾侧、俯仰,笔画轻疾、圆转,结体多取横势,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尽管此为唐摹本,但其精湛水准仍令人叹服。自唐代传入日本后,该作品一直被尊为日本的国宝级文物。
NO.6《十七帖》
《十七帖》作为王羲之草书的杰作之一,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并誉之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便稳如磐石,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他被誉为“书圣”,成为代表中国书法文化的璀璨明星。
NO.5《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快雪时晴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封书札描绘了大雪初晴后的喜悦心境以及对亲友的深情问候。其书法特点在于圆润的笔锋,起笔与收笔都显得含蓄而不露锋芒。波撇与钩挑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横竖转换间多采用圆转笔法,整体结构匀称稳重,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气定神闲的书写韵味。明代鉴藏家詹景凤曾以“圆劲古雅,意致悠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来精妙地形容其独特魅力。
NO.4《平安帖》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平安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封尺牍作品以唐代双钩摹搨的方式呈现,硬黄纸本,为我们展现了东晋书法的独特韵味。此外,还有宋代临摹的绢本墨迹草书《平安帖》,同样值得一观。
NO.3《丧乱三帖》
王羲之的“丧乱三帖”中,有一枚“延历敕定”的朱文印,这是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805年)的见证,与中国的唐代德宗朝相呼应。这三帖被誉为王羲之书法的瑰宝,其笔法变幻莫测,宛如游龙走蛇。唐太宗曾赞誉其“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这些字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NO.2《圣教序》
《圣教序》是由弘福寺的沙门怀仁汇集王羲之书迹所成,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十二月八日由京城法侣们共同建立。诸葛神力担任文林郎,负责勒石;而朱静藏则为武骑尉,负责镌字。此碑以行书书写,共计三十行,每行字数从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原碑位于陕西西安弘福寺,后迁至西安碑林。与雁塔褚遂良正书本相比,《圣教序》集王圣教序记晚出十九年,并增入了文王答敕、皇太子笺答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内容。怀仁历时二十五年,精心汇集王羲之书迹,终成此碑。
NO.1《兰亭序》
《兰亭集序》亦被称为《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或《禊贴》。它描绘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在山阴(现今的浙江绍兴)兰亭发生的一场盛会。当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地位显赫的军政官员共同参与了一场修禊活动。在活动中,众人赋诗抒怀,而王羲之则为他们所作的诗篇撰写了序文手稿,即《兰亭序》。这篇序文不仅描绘了兰亭周遭秀美的山水景色,更表达了聚会的欢愉之情,同时,作者还借此抒发了对生死无常的深沉感慨。
王羲之的书法笔力雄浑,技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其传世之作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书圣”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