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孔乙己打卡绍兴!这10种人均15元小吃藏着半部中国史
跟着孔乙己打卡绍兴!这10种人均15元小吃藏着半部中国史
绍兴,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历史名城,不仅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更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闻名于世。从醇香的绍兴酒到各式各样的传统小吃,每一道美食都凝聚着古越先民的智慧与匠心。今天,让我们跟随孔乙己的脚步,一起探寻这十种人均仅需15元的绍兴小吃,品味它们背后蕴含的半部中国史。
绍兴酒:千年的醉人诗篇
绍兴酒的历史仿若一部醉人的诗篇。《吕氏春秋》有载:“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绍兴酒由此与古越历史紧密相连,经岁月沉淀,工艺日臻完美。它以糯米为材,辅以鉴湖水,经冬酿之法,方成这琥珀流光、馥郁芬芳的琼浆。
轻抿一口,醇厚绵柔之感在舌尖散开,恰似品味千年历史的韵味,或于雅室独酌,或挚友相聚共饮,皆为快事,实乃酒中上品,承载着绍兴人豪爽与细腻并存的性情。
绍兴菜:江南水乡的美食丹青
绍兴菜,恰似一幅江南水乡的美食丹青,清新淡雅又韵味悠长。霉干菜烧肉堪称一绝,那乌黑油亮的霉干菜,吸收了五花肉的油脂,变得软糯鲜香,五花肉则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此菜相传与绍兴百姓勤俭之风有关,为保存食材,智慧的绍兴人将鲜菜腌制晒干,意外成就这等美味,历经代代传承,成为绍兴人家宴必备佳肴,尽显水乡人家质朴生活中的饮食美学。
绍兴小吃:十种风味,十种故事
1. 臭豆腐:千年发酵的传奇
关于绍兴臭豆腐的历史,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由一位绍兴老妇人在豆腐发酵过程中偶然发现。而另一种说法则指出,早在春秋时期,越国就形成了“食臭之风”。
到了东晋时期,王羲之将豆腐与绍兴当地的霉苋菜梗结合,浸泡出了臭豆腐,赋予了这道小吃独特的灵魂。此外,还有说法认为绍兴臭豆腐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康熙帝在品尝了臭豆腐后,对其赞不绝口,使得绍兴臭豆腐声名远扬。
2. 茴香豆:孔乙己的最爱
茴香豆主要以蚕豆为原料,搭配茴香、桂皮等多种香料精心烹煮而成。蚕豆,又称胡豆、佛豆,源自地中海沿岸。每年春天,新鲜的蚕豆上市,正是制作茴香豆的最佳时机。
优质的蚕豆是确保茴香豆口感细腻、营养丰富的基础。茴香和桂皮等香料不仅为茴香豆增添了独特的香气,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含义。
3. 绍兴香糕:近两百年的匠心传承
绍兴香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初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它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相传是由一位名叫孟宪正的糕店师傅偶然间发现。
当时孟宪正所在的“王金四房”年糕店专营年糕、印糕。有一年雨水特别多,店内积压了许多印糕,面临变质的风险。孟宪正为了保存这批糕点,尝试用炭火烘焙。
没想到,烘焙后的印糕颜色由白转黄,质地由软变硬,还散发出浓郁的米香味,口感和味道都更胜一筹。孟宪正受此启发,将印糕改良为香糕,并独家经营,挂出了“孟大茂香糕店”的牌子,从此绍兴香糕成为了传统特产。
4. 新昌春饼:明代流传至今的美味
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据明万历《新昌县志》记载,自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新昌建县以来,人口和经济显著增长,县城街市的形成吸引了众多商人,饮食摊点和旅馆等服务也随之发展,春饼这一食品便顺势而生。
清代时,春饼已采用白面作为外皮,形状类似圆形,薄得如同纸张,象征着团圆。这一传统小吃,不仅见证了新昌的历史变迁,更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
5. 奶油小攀:中西合璧的美味
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时绍兴福康医院(现绍兴第二医院)的一名欧洲传教士,因思念家乡美食,便请绍兴的厨师根据他的描述,用上上屋、鸡蛋、杂粮、水果浆等材料,研制出了这一款中式西点,取名为奶油小攀,以解思乡之绪。“小攀”一词源于音译,类似西点泡芙,攀即英文Pie(酥壳有馅的饼)的音译。
6. 柯桥豆腐干:五香茶干的美誉
起始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传,在江南水乡重镇柯桥的新街旁有一座张人殿(财神殿),香火旺盛。
一位蒋姓豆腐师傅受此启发,决心让自己的豆腐店也能声名远扬。他尝试在豆腐干的原料中加入桂皮、大茴、丁香、冰糖等辅料,以增加香甜味。这一创新之举果然非同小可,豆腐干变得醇香可口,小店也因此香飘街巷、闻名柯桥。
此后,柯桥豆腐干又有了“五香茶干”的雅号。至清末民初,柯桥豆腐干经众多豆腐店的共同研制,制作技艺已经基本定型,成为了柯桥古镇的一张特色名片。
7. 嵊州榨面:五百年的匠心传承
嵊州榨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相传,其创始人裘瑛为照顾生病的母亲,用早稻米制作了一种易于消化的面食,这便是榨面的雏形。经后人不断改良,榨面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形态。
榨面采用优质早米为原料,经过洗米、浸泡、磨粉、压榨、发酵、蒸粉、挤丝、晾晒等十几道工序精制而成。其成品形如圆盘,色如银丝,韧而不硬,干而不易碎。这样的榨面,不仅耐储藏,而且烧煮方便,无论是煮汤面、炒面,还是做羹、菜,都能轻松驾驭。
8. 嵊州小笼包:大禹时期的美食传承
据传,嵊州小笼包的历史可追溯到大禹时期。相传大禹在剡溪治水时,他的妻子用面粉制作成圆形的面食作为他的干粮,这便是小笼包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面食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并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嵊州小笼包。
也有说法认为,嵊州小笼包起源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嵊州市,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
9. 绍兴酱鸭:两千年的宫廷贡品
酱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周礼》记载,酱鸭曾是宫廷贵胄的贡品,民间难以品尝。随着时间的推移,酱鸭的制作技艺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佳肴。
到了宋代,酱鸭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并开始出现规模化生产。明清时期,酱鸭更是成为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绍兴酱鸭也因其独特的风味而声名远扬。
10. 嵊州糯米果:七百年的喜庆象征
绍兴嵊州的传统小吃,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地人庆祝孩子周岁时的重要美食,寓意着收成与结果,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糯米果的诞生,源自民间对于食物的智慧与创新,它将糯米这一普通食材,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转化成了令人垂涎的美味。
在嵊州,做外公外婆的都要为外孙做糯米果,每份五个,分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以示喜庆。这一习俗历经数百年,流传至今,糯米果也成为了嵊州乃至绍兴的一张美食名片。
绍兴饮食文化,既蕴含着古越先民的智慧传承,又在历史演进中吸纳各方精粹,它是绍兴这座城市的灵魂写照,透过一道道美食、一壶壶美酒,让后人得以窥探往昔风华,沉醉于这水乡独有的饮食风情之中,永流芳韵,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