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成“熊猫臂”?防晒这事儿要趁早!
晒成“熊猫臂”?防晒这事儿要趁早!
夏季高温,紫外线强烈,防晒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将从防晒的重要性、具体防晒方法以及晒伤后的处理建议等方面,为您提供全面的防晒指南。
入伏以来,因晒伤就诊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医生提醒,假期出游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晒措施,以免出现皮肤问题。
最近,嘉定市民盛先生因暴晒后出现双臂灼热、瘙痒、刺痛等症状,来到嘉定区中心医院皮肤科就诊。接诊医生发现,盛先生上肢裸露部分发红,与正常肤色差异明显,仿佛戴了对深红色的袖套,部分区域还出现水疱。
医师介绍,盛先生的病症属于日光性皮炎,即急性日晒伤,于日晒后至48小时内出现,是皮肤接受强烈光线照射引起的一种急性损伤性皮肤反应,“可以用冷湿毛巾敷在晒伤处,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皮肤降温,减轻炎症反应,加快痊愈。”
太阳当空照,防晒很重要!贴心小编,送上防晒“硬核”指南!
1. 避免外出
户外活动最好避开阳光最强烈的时段(10:00~15:00),此时为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因此特别容易使人晒伤和晒黑。
2. 物理防晒
若必须外出时 ,应做好物理防晒:如戴好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佩戴防紫外线口罩和太阳镜;在天气不是太热的情况下,尽量穿长袖衣服。这些措施 ,至少可以有效阻挡大部分的中波紫外线(UVB),因为UVB的穿透能力较差 ,而布料具有防晒能力,棉质衣服的SPF值大约为15~40;针织浅色衣服的SPF值大约为 4~9。
就颜色而言,深色的防晒效果最好,浅颜色的防晒效果较差。
3. 化学防晒
不同环境下的SPF值选择
主要是根据个人肤质、季节、日晒时间长短 、所在地区、紫外线强弱等多种因素而定。要选择同时标有SPF和PA+至+++的产品 ,才能同时起到既防UVB,又防长波紫外线(UVA)的作用。一般而言,在不同的环境应使用不同SPF值的防晒产品。
影响防晒效果的因素
同一SPF值防晒产品的防晒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
与实际涂抹量相关。通常防晒产品测定中规定的涂抹量为每平方厘米2毫克,当防晒产品的涂抹量减半时,其SPF值也随之下降50%~60%,其防晒效果也大打折扣。
与防晒产品补涂的频率有关。防晒产品的效力是有一定时间性的,夏天容易流汗,将防晒霜冲掉,应当每2-3小时就要补涂一次;如果是烈日下的连续暴晒,则60-90分钟后就应重新涂抹一次;游泳后更应擦干体表水分重新涂抹;即便是阴天或室内临窗而坐的人也应涂抹防晒霜,因为UVA可以穿透云层到达地面,也可以穿透普通玻璃 。
防晒产品涂抹时间
最好在出门前20~30分钟就涂抹好防晒产品,涂后不要立即外出,因为防晒剂形成保护膜需要一个过程。
4. 晒伤后的应急处理建议
✔受到暴晒的部位如面部、颈后和前胸、上背部等会立刻出现红肿,建议先至阴凉处休息,不要立马冲凉水,让皮肤充分休息半小时后再用冷水冲或用冷藏过的湿毛巾湿敷20-30分钟,每2-3小时重复一次,以缓解灼热感。
✔待红肿消退后,可以使用晒后修复乳,在晒伤的部位均匀涂抹;同时要加强肌肤的补水工作,可使用补水面膜,或用一些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果蔬切成片敷在晒伤部位。
✔若皮肤出现脱皮,切记不可以用手撕,也不可用太热的水冲洗,否则会加重皮肤的病情甚至可能会有继发感染的风险。可考虑温凉水洗浴, 并适当地用一些保湿的面膜或舒敏的修复保湿霜等护肤品,以缓解症状。
✔如果晒伤部位热而发痛,说明皮肤已经受到严重损伤,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