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利贷?一文详解高利贷的定义、认定标准及法律后果
什么是高利贷?一文详解高利贷的定义、认定标准及法律后果
高利贷是指获得极高利息的借款活动。在中国法律框架下,高利贷的认定标准是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签订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高利贷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还可能引发非法催收等违法行为。对于放款方来说,发放高利贷也可能构成犯罪。
什么是高利贷
高利贷是指获得极高利息的借款活动。在法律视角下,若借贷双方所定利率超出合同签订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则该部分即为高利贷。我国法律对合法借贷利率有明确规定,以保障借贷双方权益并维持金融市场稳定。
然而,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并且伴随诸多风险,例如过高利息使借款人背负沉重债务,甚至可能导致非法催收等违法行为。对于放款方来说,发放高利贷可能涉及违法犯罪。总的来说,高利贷是一种超越法定利率上限的非法借贷行为。
什么情况属于高利贷
高利贷通常被理解为利率超出合法范围的非法借款活动。
在我国,高利贷的确立取决于借款利率是否达到了同期银行类似贷款利率的四倍之多。若确实超出,便可判定为高利贷。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也可视为高利贷,那便是在借款伊始便预先扣除部分或全部利息的行为。这样的做法实质上提升了利率水平,侵害了借款人的权益。
根据2020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显示,倘若合同双方所约定的利率超过了合同签署当时一年内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那么该类情况便可以被判断为高利贷,也被称为“四倍LPR规则”。这一规定被广泛认为是在认定催收非法债务罪中的“高利贷”时最为恰当的参考依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在民间借贷相关的司法解释中曾经明确规定了司法保护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限制,即“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任何超过此上限的利率都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
然而,这一规定并未涵盖金融机构的借款行为。对于金融机构以及网络贷款机构而言,只有当利率超过年利率24%的时候,法院才会进行干预。
涉及高利贷怎么判刑的
依据现行法规,放高利贷并不必然涉及犯罪,但需符合特定条件方可判定为犯罪。具体而言,放高利贷有可能产生以下犯罪行为:
首先,可视为高利转贷罪。该罪状即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后再转贷给他人,且违法所得金额庞大。换言之,借款人从银行获得贷款后,故意将其高利转贷给他人,若违法所得达到一定标准,即可认定为高利转贷罪。
放高利贷亦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未经相关监管部门许可,或超越经营范围,以盈利为目的,频繁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者,依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应以非法经营罪论处。所谓“频繁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是指两年内累计向不特定多人(含单位及个人)以借款或其他名义出借资金达10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