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庄村:一个豫东宗族性村落的民俗调查
赵庄村:一个豫东宗族性村落的民俗调查
赵庄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西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族性村落。这里不仅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还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赵庄村的赵氏家族
赵庄村地处民权县西北部,距离商丘市区约75公里。村庄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村庄紧邻连霍高速公路,但并未受到高速公路的直接影响。村庄周边有龙虎寺集、李天慈村、沙窝村、台上村等多个村庄,这些村庄之间在经济和文化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赵庄村周边形成了一个以“赵”姓为核心的家族文化圈,包括赵庄村、李天慈村、台上村和沙窝村。其中,赵庄和李天慈村的村民全部姓赵,台上村和沙窝村只有少数几户外姓人家。这些村庄的赵姓村民同出一脉,据《赵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赵氏先祖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桐大槐树出发,移民落户于此。兄长未留子嗣,弟弟育有五子,子孙后代逐渐繁盛,至20世纪80年代已有两万余人,并按五个先祖分为了五门。赵氏的两位先祖墓地葬在台上村外,至今仍存有墓碑。
明朝万历年间,李天慈村的赵彦复曾中进士,著有《苏门集》《二游草》和《梁园风雅》等诗集。其墓地规模宏大,但历经盗墓破坏,如今仅存几根牌坊柱子。
家谱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赵氏家族每六十年续修一次家谱。续家谱需要的经费由家族成员共同承担,续成后每个村庄保留一本,有在外建立聚落的族人会有专人去送家谱。他们迎接家谱时有一套专门的仪式,包括摆上方桌、点香火、跪拜等。
在这一带,处于同一个家族的赵姓村民在起名字时会依照家谱上的十字辈分,分别是“献瑞玉庆普,修赢传家邦”,如此十字循环。这种起名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较为普遍,但到了90年代之后逐渐减少。
赵庄人的经济生活
赵庄村的农作物以玉米、小麦、花生为主,通惠渠是重要的灌溉水源。村庄的土地经历过多次分配,1980年第一次分配时,每人约分得两亩土地。90年代之后,由于农村土地三十年不动的政策和打工的兴起,村里就没有再进行土地的分配。
村庄中大多数族人的土地大多比较分散,这种土地不集中的情况导致很难进行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村庄中种植耕地还是用人力较多,只有在收割玉米和小麦时会动用大型收割机。
改革开放之后,赵庄村出门打工的人是最多也是最早的,早早地就积累到了财富。在村庄新一代的年轻人中,除了读书,打工依旧是主流选择,不过如今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如郑州,开封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不过最多的选择依旧还是浙江省。
赵庄村的信仰与习俗
村庄的风俗和村民的信仰有着很大的联系,虽然村庄中的村民没有固定的信仰,但一般来说,村庄中的老年人会相信中国传统的神灵如老天爷,观世音菩萨以及灶神。有的人家会在堂屋(客厅)中会供奉神像,每月初一和十五会上香祭拜。大年初一的早上,村里的人家用三块砖头围成一个三角形,加入草木灰,然后上香祭拜天地。每年腊月二十三,人们会为灶神进行祭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在村庄中流传不广泛,只有几户人家信奉基督教。村庄中虽然有人信奉佛教,但是一般来说,家里供奉菩萨的村民一般都将菩萨和老天爷,灶神等神灵归于一类。这种菩萨更类似于《西游记》中的与中国神话处于一个世界观下的菩萨,而不是真正的佛教菩萨,不能认为供奉菩萨即是信奉佛教。
村庄西头有个关帝庙,供奉的是关公,是一户村民自己自费修建的,为了求得家庭的平安,庙中香火不断。到了如过年等重大节日,香火更为旺盛,周边村庄的人都会来为关公上香求愿。
过年时期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时节,这段时间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非常能代表一个地区的整体风貌。赵庄村也如中国大部分地方一样,从腊八开始就要准备过年了,我们家乡在腊八节的习俗也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是喝腊八粥,从腊月二十六开始我们要开始准备过年吃的一些食物。俗话说,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蒸枣花,三十赶年集。枣花即枣花馒头,是中原地区的传统食物,做法多样。
大年三十早上去赶年集,为年夜饭采购鱼、肉、菜,下午为自己家的各个门贴上新的对联,晚上是一家人团圆吃年夜饭的时间。在我们家乡,年夜饭的主食是饺子或馒头,再有几个热菜和凉菜,一家人其乐融融过一个团圆年,到晚上关大门的时候,要取三个散的花炮,点着扔到门外头,俗称“关门炮”。
到了大年初一,早上我们要早早地起床,再取三个花炮放到门外,俗称“开门炮”,有着驱散邪祟的意思。早上还要为自家供奉的神灵更换贡品,上三柱香,除此之外在院子里还要祭拜天地。吃过早饭人们要挨家挨户地去和长辈们拜年,年长的长辈会给年幼的孩子压岁钱。到了晚上晚饭时间,同住一个村庄的邻居都会派自己家的孩子或者辈分比较小的人为自己的长辈和邻居家里送去“夹肉馍”,顾名思义就是馒头里加一块肉。虽然不算贵重,但也代表了人们对于邻居或长辈的祝福和尊敬,是每年八月十五和过年的一种礼节和习俗。
大年初一还有一些人家去附近的白云寺上香祈愿,白云寺在村庄南部大概十二公里的地方,大年初一是不要门票的,许多周边地区的人们都会去上香祈愿。寺庙大年初一有很多小贩贩卖小吃,玉器,玩具,香火等人们带着自己的愿望为庙里的神像上香,还有的购买红色的绸带,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愿望系在寺庙的树上。人们去往白云寺大多是为图个过节的热闹以及向神像祈愿,这种祈愿和为家里神像上香本质上都是一种心理安慰,不能理解为是一种信仰。
大年初二,在我们这边,过门的媳妇要回娘家看望。男人们也跟着妻子带一些礼品,如好烟好酒一起去看望公公婆婆,还要带一种糕点,俗称“果子”和“蜜三刀”,是我们这边逢年过节必备的传统礼品,价格也很便宜,走亲戚带这种礼品是对长辈尊重的表现。
图4 过年礼仪性礼品蜜三刀,拍摄地点:民权县赵庄村,拍摄时间:2022年正月初四
到了初三,每家每户都要去死去的亲人那里上坟,为坟墓添上新土,为故去的亲人烧一些纸钱,还要放一些鞭炮,初三是不兴出门走亲戚的。大年初四,初五,初六是人们走亲访友的日子。在我们这里,侄子或外甥要携带礼品拜访姑姑家和舅舅家,长辈们也会提前做好准备,为自己的晚辈准备饭菜。到了大年初七以后,一般来说走亲戚的人就很少了,人们要么复工上班,要么在家休息。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集市上一般都会有花灯会,展览售卖各种各样的花灯。
图5、图6 大年初三上坟,拍摄地点:民权县赵庄村,拍摄时间:2022年大年初三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村民生活中不可不提的一部分。民权地区早饭一般以一些凉菜,咸菜,米汤为主,城里的人们习惯吃包子,油饼。午饭和晚饭一般以馒头为主食,或者面条,水饺。在以前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时候,还有着“晒酱”的传统。
“酱”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可作为调料,也可以直接食用,一般在春季或夏季准备。做法是先做一些死面饼,即未发酵的面饼,晾干后用一种俗称“捂酱棵子”的植物铺在上面和垫在下面,然后用被子或者布盖上。等待十几天后面饼长霉点后拿出来,掰碎了晾晒干,收集在容器里,加上水和大量的盐,用手去挤压。这个过程要持续几个月,到最后就会成为红色的酱料。在农村有着“五月不晒酱,六月晒不上”的谚语。
在村子里早些时候,家家户户都自己酿造醋,酿造醋的原料有红薯,苹果和柿子。做法是先将红薯苹果柿子等原料蒸熟,放在缸子加入醋曲等待发酵,发酵后拌入稻糠皮进行搅拌,醋缸的温度会上升,到温度稳定就可以进行过滤。一般都要进行多次过滤才能去除醋的杂质。酿造的醋颜色要比一般购买的醋的颜色浅得多,味道也更鲜美。到生产力发达的今天,村子里已经很少有人家自己做醋了。
婚姻是人生大事,每当过年时节年轻人都回村时,年长的人都会给适龄的年轻人说媒牵线,希望能成就一段姻缘。
赵庄村和周边的李天慈村、沙窝村这种同一氏族的村落是不互相通婚的。先前未改革开放时,一般通婚范围都在村子方圆二十里内,如龙虎寺集、秦庄、金狮、尹店这种距离不远且姓氏较杂的村庄。现在交通和信息通信都很发达,村庄中新一代的青年有很多都在自己的务工地找到了对象,但说媒依旧在农村婚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相媒时选择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方圆二十里内了。
旧时婚礼一般分为相亲、定亲、下贴、娶亲、完婚、回门等几处程序。虽然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是自由恋爱,但也有很多是媒人介绍,相亲才认识。相亲初次见面一般都是由媒人搭桥,男女双方都有各自的亲属陪着见面,互相了解,如今只需要加个微信,旧时还有着交换八字的习俗,长辈们将孩子的八字交换,看看是否契合。定亲的时候,男方要为女方的亲属们带一些见面礼,一般是一些好酒好烟和果子,由双方的父母商量孩子的婚姻大事。
在举办婚礼的时候,要宴请亲属好友,无论是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都要早起,新娘要为自己化妆,让自己在这一天成为最美的新娘。新郎也要化一些简妆,化完妆后要携带鲜花和上好的香烟带着迎亲的车队去迎接新娘,到女方家里要大方的发放香烟和红包。新娘的亲属们往往要和新郎开开玩笑,假意为难一下新郎才把新娘放走。新娘在迈出女方家门后,万万不可回头,要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到男方家后,新人们要向两人的长辈们行大礼,俗称“受头”。在商丘地区,各个地方要“受头”的长辈都不一样,有的是只有父母,有的是爷爷奶奶也一起,还有的是叔叔舅舅也要“受头”。在赵庄村,参加婚宴的并且比新人年纪大的长辈都要受头,父母最先受头。然后是按关系远近的各个亲属,受头时新郎新娘总能收到长辈们给的礼金,多少不等,关系亲密的会给的多一些。
在农村,婚宴一般都在家中举行,请专门的厨师来做婚宴;在婚宴上,一般都会早早地在每桌准备好喜糖,瓜子和花生招待来宾。婚宴的菜品数量不一,有的是八凉菜八热菜,有的是十一道凉菜十一到热菜,但都是凉菜和热菜各占一半,总数必须取双数,寓意着好事成双。婚宴进行时,新人们要挨个为每桌的长辈敬酒。
新人们的新房一般以红色为主色调布置,象征着喜庆,在结婚前一晚,要请一个健康聪明的小男孩在新床上打几个滚,寓意着新人们早生贵子。
旧时一般请村子里有威望的长辈主持婚礼,现在一般都是请司仪来主持。在婚礼结束后的第三天,新年要回娘家住几天,即“回门”。
夫妻有了孩子后要举行宴席,一般在男孩出生的第九天,女孩出生的第十二天,俗称“圆九”,亲属们要准备好礼金和礼品参加宴席,为孩子送去祝福。
新婚代表着不久后村子里将诞生新的生命,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而生命的离去在村庄中则是很沉重的事情。老人过世后,旧时通行棺木土葬,丧葬习俗因死者年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少亡者除富豪人家备在棺木外,一般不备棺木;中年去世者其礼仪较为简单。礼仪较繁者一般是老人的丧事。老人过世后,要先通知亲属们,商议丧事,置办寿衣,还要请人为死者扎“社火”,即一些用纸扎的小人,车子,房子,元宝,摇钱树等陪葬品。老人在出殡前最少要在家中待三天,然后找一个双数的,吉利的日子出殡,但是不能超过七天。不出殡时要搭上灵棚,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要为老人烧纸。还要请风水先生选一块风水好的地方作为墓地,一般都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民间相信坟墓的风水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运势。
出殡时要通知亲属来为老人送别和烧纸,“大儿打幡,二儿摔盆”,老人的长子要扛着幡旗,幡旗是为死者招魂的旗帜,次子要在死者棺材出家门时摔碎一个瓦盆,摔得越碎越好,寓意着死者在阴间能有好的生活,也是子女们宣泄悲痛的一种方式。如果老人只有一个儿子的话,打幡和摔盆都由独子来。如果老人有女儿没有儿子或者没有子女,则由女儿或其他的晚辈来完成仪式。出殡时,老人的子女要身穿白衣,长子扛着幡旗走在最前面,和其他跟在后面的子女为老人哭丧,要从家里一直哭丧到老人入坟,表达对老人不舍以及内心的悲痛。为老人扎的“社火”也被携带着,纸人纸马纸车由人拿着,纸房子则放在棺材上。到坟墓时,要把“社火”和纸钱都烧掉,让这些东西去陪伴老人阴间的生活,在棺材进入坟地后,要把幡旗插在棺材上一起埋掉。来送别老人的亲属仪式结束后一般都会受到一顿饭的招待。
如今,商丘市要求火葬,但传统仪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是要在出殡前先火化,然后把骨灰盒放在棺材中,之后的仪式没有变化。民间对于火葬是很有意见的,普遍认为火葬不如传统土葬能给逝者安宁。就现在农村的丧葬礼仪来说,火葬也并没有起到所说的节约土地和木材资源的作用。
仪式结束后,还有一七、五七、百天、周年、二年、三年等祭日,家属要为逝者烧纸钱。在我们老家一般是清明和大年初三是固定烧纸钱和上坟添新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