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卖炭翁》逐句解读:揭露唐代“宫市”制度的黑暗与残酷
白居易《卖炭翁》逐句解读:揭露唐代“宫市”制度的黑暗与残酷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力作,通过描写卖炭翁辛勤劳作却生活困苦,以及宫使强取豪夺的场景,深刻揭露了"宫市"制度的黑暗与残酷。这首诗不仅是对底层百姓命运的深刻同情,更是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
《卖炭翁》原文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逐句解读
1.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此句开篇便点明了卖炭翁的艰辛生活。他终日在南山中伐薪烧炭,劳作之苦可想而知。这不仅是对卖炭翁生活状态的描绘,更是对广大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写照。在那个时代,劳动人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在恶劣的环境中辛勤劳作,却依然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
2.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卖炭翁的外貌,满面尘灰,两鬓苍苍,十指被炭火染黑。这生动地展现了卖炭翁长期劳作所留下的痕迹,也反映了他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在生活的重压下,卖炭翁的容颜已显苍老,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对生活的执着与坚韧。
3.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卖炭所得的钱,仅仅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所需——衣裳与食物。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与民生疾苦。劳动人民终日劳作,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而那些权贵阶层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这种强烈的对比,不禁让人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产生深深的同情。
4.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身上穿着单薄的衣裳,却担心炭价低廉,希望天气能够寒冷一些,以便炭能卖个好价钱。这种矛盾的心理,生动地展现了卖炭翁的无奈与辛酸。他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寒冷的天气中劳作,却依然担心自己的劳动成果无法换来足够的回报。这不仅是对卖炭翁个人命运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5.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一夜之间,城外下起了大雪,卖炭翁一大早就驾着炭车,碾过冰冻的车辙,前往市场卖炭。这不仅展现了卖炭翁的勤劳与坚韧,也反映了他为了生计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卖炭翁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6.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经过长时间的奔波,牛已经疲惫不堪,卖炭翁自己也饥肠辘辘,只能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稍作休息。这生动地展现了卖炭翁在劳作过程中的艰辛与疲惫。在生活的重压下,卖炭翁不得不忍受着身体的疲惫与饥饿,继续为生计奔波。这种场景让人感到心酸,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不易。
7.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突然,两个骑马的人翩翩而来,他们是黄衣使者和白衫儿。这与卖炭翁的疲惫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预示着一场悲剧的即将发生。在当时的社会中,权贵阶层与劳动人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也让人对卖炭翁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8.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黄衣使者手持文书,自称是奉皇帝之命而来,命令卖炭翁掉转车头,将炭车牵向北方。这种霸道的行为,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权贵阶层凭借手中的权力,肆意欺压劳动人民,而劳动人民却只能无奈地忍受。这种场景让人感到愤怒,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不公。
9.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一车炭,重达千余斤,却被宫使强行夺走,卖炭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这种悲剧的结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而权贵阶层却可以肆意掠夺。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产生深深的同情。
10.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宫使们用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系在牛头上,作为给卖炭翁的炭价。这种微不足道的补偿,与卖炭翁的劳动付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腐败。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却被权贵阶层以极低的价格掠夺,这种场景让人感到愤怒,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