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孔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方式、仿真、结论)
过孔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方式、仿真、结论)
过孔是PCB设计中常见的结构,其对信号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详细的仿真分析,探讨了过孔直径、反焊盘直径、过孔残桩长度等因素对信号质量的影响,为PCB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概述
过孔在PCB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包括信号传输、电源分配、地线连接、机械定位和散热等功能。本文主要关注过孔在焊盘直径、反焊盘直径、非功能焊盘使用以及残桩长度等方面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名词解释
插入损耗:信号经过某一处发生的负载功率的损耗,计算式为
Il=-10*log(Pout/Pin)
其中,Pout为输出功率,Pin为输入功率。当插入损耗大于-3dB时,损耗功率约为输入功率的一半,电压或电流为原先的0.707。通常-3dB的范围内表示信号的截止频率,小于这个数值,信号失真严重。回波损耗:信号经过阻抗不连续点时,信号会发生反射,这部分反射回来的信号的损耗即为回波损耗,计算式为
RL=-10 lg(P0/Pin)
其中,P0表示反射光功率,P1表示输入光功率。回波损耗一般大于-15dB。过孔反焊盘:过孔到铜皮的距离。
非功能焊盘:此处指回流地孔。
过孔的残桩:过孔换层中多余的部分。
仿真分析
为了便于贴近实际应用,仿真中采用常见的过孔参数:过孔直径为12mil,过孔焊盘为20mil,过孔内壁铜厚为1mil,过孔到铜皮的间距为6mil。过孔影响阻抗不连续的时间约为0.25ns,即250ps。
仿真一:过孔直径
条件:钻孔直径分别为8mil,12mil,16mil,20mil。为了单一查看钻孔直径带来的影响,保持其他参数一致,将焊盘直径统一设置为钻孔直径,过孔到铜皮的间距为6mil。
解释:焊盘直径的大小影响阻抗,焊盘直径越大,焊盘和周围导体的边缘场耦合就越强,相当于增加了容性负载,所以过孔的阻抗随焊盘的直径增加而减小。
结论:对于信号频率为GHz以内的信号来说,损耗相差不大,但阻抗相差较大。当条件允许时,减小过孔的直径可有效减少阻抗的波动。但从实际工艺以及成本考虑,缩小钻孔直径带来的效益不大。
仿真二:反焊盘直径
条件:过孔直径为12mil,过孔焊盘直径依次为18mil、21mil、24mil,过孔到铜皮的距离均为6mil。
仿真三:反焊盘直径(过孔到铜皮的距离)
条件:过孔直径为12mil,过孔焊盘为20mil,过孔到铜皮的尺寸分别为2mil,4mil,6mil,8mil。
插入损耗
结论:在前20GHz以内,焊盘直径相差不大。信号均维持在一个有效的范围内。
回波损耗
结论:在40GHz范围内回波信号快速衰减,频率越低衰减越快,在5GHz以后,基本衰减在10dB左右。
阻抗分布
结论: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过孔到铜皮的距离至少维持在4mil以上,推荐使用6mil以上。且对信号质量要求越高时,这个反焊盘的直径应该越大。当焊盘距离铜皮40mil时,阻抗波动仅为15欧姆,因此,增大反焊盘的直径可有效减少阻抗的波动,且相对容易实现。
解释:反焊盘越大,铜平面和焊盘及孔壁的电容就越小,阻抗必然增加。阻抗大小与电容的关系详见《各种影响因素与串扰的关系》一文。
结论:反焊盘的直径越大,可有效减少阻抗的波动,信号质量越好。这个反焊盘的相对前面的因素来说,更有利于实现。
仿真四:过孔的残桩
条件:通过改变经过过孔后出现层的位置层数分别为8、6、3,分别计算出残桩的尺寸为0mil,11.4mil,50.2mil。
结论:由上图可知,过孔的残桩越长,过孔的阻抗越低。过孔残桩带来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残桩谐振,尤其在10GHz以上频率,需要特别注意。特殊条件下,可以使用背钻工艺,消除残桩。
结论
- 频率1GHz以下,信号损耗相对较小,因此常规的过孔设置影响不大。
- 过孔的孔径越小,阻抗越高。常规情况下,过孔的阻抗均略小于传输线的阻抗,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过孔设计的小一点。一般钻孔直径为8mil或者12mil比较合适。
- 过孔的焊盘越小,阻抗越高,但需注意加工工艺的限制。
- 过孔到铜皮的距离越大,阻抗越高,可以减少信号的损耗,特别时当信号频率越高时,这个过孔到铜皮的距离应该越大。
- 过孔的残桩越长,阻抗越低,过孔的残桩甚至会产生残桩谐振,带来某一个频率的信号衰减严重,一般在10GHz以上,尤其注意。特殊条件下,可以使用背钻工艺,消除残桩。
- 适当的回流孔可以改善孔的性能,使过孔对信号的影响降至最低。
- 信号频率越高时,尽量减少过孔。
详细内容详见前面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