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政策: 维护欧洲和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政策: 维护欧洲和平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news/article/J3H6K41A05564UR0.html

19世纪的欧洲政治舞台上,俾斯麦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作为普鲁士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外交策略和战争行动,不仅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还成功维持了欧洲近二十年的和平。本文将详细探讨俾斯麦的政策和成就,以及他在欧洲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铁血宰相俾斯麦在一系列,被称为 "德国统一战争 "的战役后,领导德国实现统一,维护了欧洲近二十年的和平。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 90 年代,奥托-冯-俾斯麦作为普鲁士政治家,和外交家影响了欧洲政治。

1871 年,他通过结盟和战争政策,巧妙地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俾斯麦依靠的是现实政治,即根据特定情况将外交和政治工具结合起来。
它不认同道德和伦理规范,而是采用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哲学方法,主要目的是追求重要的国家利益。
俾斯麦成功地保持了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并维护了和平,直到他于 1890 年辞职。

俾斯麦: 现实主义首相

1862 年 9 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的方针包括利用一切机会,巩固普鲁士在国际舞台上的霸主地位。
普鲁士被认为是当时欧洲列强中最弱小的国家;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持有许多与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相关的实质性信念。
根据现实主义理论,他认为权力是国际事务中最重要的因素。
俾斯麦在就任普鲁士大公的就职演说中,发表了著名的言论,他宣称德意志的统一 ,将不会通过演讲和多数人的决定来解决,那是 1848 年和 1849 年的大错,而是通过血和铁。
作为俾斯麦 19 世纪 60 年代现实政治的一部分,他击败了他的主要敌人,导致了普鲁士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武装冲突。

普丹战争(1864-1865 年)

几个世纪以来,德国人一直是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主要定居者,该地区由丹麦国王统治。
自 1848 年以来,丹麦人与居住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德国人之间的危机显而易见。
这两个地区都与丹麦合并。
然而,石勒苏益格有大量德国人口,而荷尔斯泰因则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
为解决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而提出的制宪建议并未解决这一争端。
最后,当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时,他利用危机来推进普鲁士的外交政策目标。
通过在 1864 年签订同盟来实现对奥地利的霸权,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
然而,他确保德意志的利益由普鲁士,和奥地利而非德意志邦联来保护。
双方于 1864 年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丹麦撤回宪法,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
丹麦拒绝了最后通牒。普奥军队无视荷尔斯泰因的联邦军队,于 1864 年 2 月 1 日进攻石勒苏益格。
经过两次围攻,普鲁士军队于 1864 年 4 月 18 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攻占了丹麦的戴布尔要塞。

冲突一直持续到 6 月底,促进了俾斯麦将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问题,排除在国际辩论之外的计划。
从战争一开始,奥地利和普鲁士对这些公国的政策,就存在固有的矛盾,冲突似乎不可避免。
丹麦最终被击败,1865 年 8 月 14 日的《加斯坦公约》解决了这一明显的分歧,将荷尔斯泰因的内政划归奥地利,将石勒苏益格的内政划归普鲁士。
普丹战争促使普鲁士从联邦政策中解体。
除了控制石勒苏益格外,俾斯麦还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议会中民族主义力量的支持。
然而,加斯坦会议的和平似乎是短暂的,因为在丹麦战败后不久,奥地利和普鲁士就爆发了一场为期七周的领土战争。

普奥战争(1866 年)

在实现德国统一的道路上,俾斯麦的下一个政治愿望,是让奥地利脱离德意志邦联,并在北部地区取得完全的统治权。
俾斯麦在战前的目标是,在普鲁士和奥地利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持英国、法国和俄国的中立。
当时,英国更关心奥地利的实力,不愿参战。
法国选择让这两个地缘政治对手疲于奔命。
俄国甚至认为普鲁士是对抗波兰的盟友。
因此,俾斯麦在北德意志建立普鲁士霸权的意图开始显现。
1866 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的权力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结果爆发了七周战争,史称普奥战争。
战争的主要借口是普鲁士和奥地利,对 1864 年从丹麦夺回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控制权的争夺。
俾斯麦在获得法国的中立地位,并与意大利缔结军事同盟后,提议废除德意志邦联,敌对行动由此爆发。
意大利的利益在于从奥地利手中夺回维尼塔,而奥地利则设法与惧怕普鲁士霸权的德意志南部各邦分别结盟。
1866年普鲁士士兵的合影

1866 年 6 月,战争爆发。
普鲁士凭借现代化军队的优势,和意大利的支持战胜了奥地利。
8 月 23 日,两个强国签订了《布拉格条约》,战争正式结束。
该条约将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划归普鲁士,并使普鲁士控制了分隔普鲁士东部和西部的德意志领土。
战后,俾斯麦与奥地利议和,以维持奥地利作为普鲁士盟友的地位。
普鲁士的胜利使俾斯麦得以在 1867 年成立北德意志联邦,将奥地利排除在联邦事务之外,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强大的欧洲强国。

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宣告(1870-1871 年)

俾斯麦的下一个目标是在他的领导下,将德意志南部各邦联合成北德意志联邦。
法国在德意志南部的影响十分普遍。
与法国的对抗似乎不可避免,因为另一方面,法国担心普鲁士在欧洲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
国际环境决定了俾斯麦,如果普法战争爆发,欧洲其他大国将保持中立。
英国仍未将普鲁士视为严重的对手,俄法关系因东方的对峙而紧张,而奥匈帝国则由于俄国的帮助而保持中立,因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向普鲁士的威廉一世承诺,一旦普法战争爆发,他将在奥地利边境部署军队。
普法战争的合适局面在 1870 年形成。
1868 年西班牙革命后,伊莎贝拉二世女王被推翻。
西班牙议会正在寻找新的王位候选人。
1870 年 6 月,普鲁士首相兼西班牙实际领导人胡安-普里姆,说服与普鲁士王室有亲戚关系的利奥波德接受西班牙王位。
这一举动大大惊动了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他感到了被一个由普鲁士王朝的代表管理的国家接壤的可能性所带来的威胁。

因此,1870 年 7 月 19 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
军事行动在法国领土上爆发,拿破仑三世认为法国在军事上比普鲁士更先进,因此似乎没有取得成功。
1870 年 9 月 1 日和 2 日,法国军队被彻底击败。
拿破仑三世皇帝投降,9 月 19 日,普鲁士军队开始封锁巴黎。
1871 年 1 月 28 日签订的《法兰克福条约》结束了普法战争。
阿尔萨斯和居住着日耳曼人的,洛林东部地区被移交给普鲁士。
因此,1870 年的普法战争产生了两个后果,它结束了法国在欧洲的统治,而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吞并,则是德国走向统一的最后一步。
1871 年 1 月 18 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被宣布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由此成立。
这一举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议会,使 19 世纪欧洲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的外交政策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巧妙地推行了维持统治,和防止欧洲大规模武装冲突的政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俾斯麦奉行了遏制法国的原则,以避免法国的倒行逆施。
第二个目标是与另外两个大国,奥地利和俄国保持友好关系并结成联盟。
实现奥俄友好关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奥斯曼帝国的衰弱被视为,扩大其在巴尔干地区影响力的机会。
1878 年,俄国通过《圣斯蒂法诺条约》获得了对保加利亚的控制权,但在柏林会议之后又失去了控制权。
同一次柏林会议授予奥地利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主权。
由于《圣斯蒂法诺条约》和《柏林条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俾斯麦不得不采取另一种策略,使俄国站在自己一边。
因此,1879 年 10 月 7 日,奥匈帝国和德国结成了 "双重同盟",声称两国在对方的战争中保持中立,除非俄国是侵略者。
俄国感到孤立无援,于是在 1881 年,俄国、德国和奥地利签订了新的盟约,即德意志同盟。
俾斯麦希望德莱凯撒联盟,能使俄国和奥地利保持友好关系,西巴尔干由奥地利统治,而俄国人则统治东半部。
从 1885 年到 1887 年,保加利亚危机再次使奥地利和俄国的关系紧张。
1887 年,当俄国宣布不再与奥地利签订条约时,德赖凯撒联盟宣告结束。
俾斯麦与俄国谈判达成了他最后的外交杰作《再保险条约》,宣布在与第三国发生冲突时保持中立,使俄国与法国的伙伴关系难以维系。

俾斯麦: 人中 "王子 "与他的辞职

在俾斯麦担任德国总理期间,欧洲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然而,正如 1864-1870 年所显示的那样,他广泛利用战争来推进普鲁士的政治利益。
相反,长达二十年的和平是俾斯麦现实政治的结果。
新建立的统一德意志需要和平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进一步的扩张主义则意味着与其他大国的对抗。
俾斯麦在外交上试图安抚奥地利和俄国,并有能力吸引这两个国家与德国结成防御性联盟,这保证了法国将继续处于孤立状态。
1890 年 3 月 18 日,俾斯麦因与年轻的君主威廉二世意见不合而辞去首相职务。
俾斯麦辞职后,东方集团瓦解,法国继续加强,而俄国则在巴尔干地区采取独立行动,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