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儿童血常规报告解读: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指标全解析
发热儿童血常规报告解读: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指标全解析
当孩子发热时,许多家长会选择带孩子去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但拿到检查报告后,面对一堆数字和箭头,家长们往往会感到困惑。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血常规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检查结果。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血常规报告的第一部分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主要是抵抗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的主要力量。感染不同类别的病原体,小朋友的免疫系统就会动员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来对抗感染。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大部分细菌感染时,会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来对抗和吞噬细菌及其产物,因此在血常规中会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升高;但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当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时,机体出动淋巴细胞来抑制病毒的复制,起到主要的防卫作用,通常会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和绝对值显著升高,甚至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1.5*109/L);其中百日咳鲍特杆菌感染(俗称百日咳)也会导致淋巴细胞的增高。
单核细胞:部分婴幼儿的单核细胞计数可表现为生理性偏高,无需特殊治疗,但大部分单核细胞的升高还是与感染性疾病有关,例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除此之外,单核细胞还参与吞噬急性感染期细胞,在急性传染病时会表现为单核细胞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主要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关,例如食物过敏、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病如湿疹等;感染性疾病如风湿、猩红热、寄生虫病;同时有些血液系统疾病也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疾病。
但单纯依靠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变化就能区别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吗?其实不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可能升高,比如骤然出现高热、频繁剧烈的呕吐、机体发生创伤疼痛等应激状态下,又如常见的腺病毒感染、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EB病毒感染等急性感染下也可能会出现轻度的白细胞升高,尤其是在感染早期。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白细胞数的正常范围与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白细胞计数可高达30109/L,随后逐渐下降,其中出生后4-6天及4-6岁分别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交汇的两个时间点,但相关研究表明,白细胞计数大于25109/L时更可能存在感染。
红细胞相关参数
红细胞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血细胞,主要负责体内氧气的运输。血常规中红细胞相关参数主要有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GB)。当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参考范围时提示有贫血的存在,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协助分析贫血原因及类型的指标。
血小板相关参数
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具有黏附、聚集、释放、促凝以及血块收缩等功能,主要参与凝血止血过程。
但血小板计数与感染也密切相关,在反复感染的儿童中,血小板计数(PLT)可出现升高,感染消除后,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如果血小板计数持续升高,可能要考虑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病毒感染时,血小板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下降,通常下降程度和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血小板计数持续下降并伴有出血,则需要进一步检查寻求原因。
血常规检查只是一种辅助检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查找病因的手段,单独的血常规检查还不足以完全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需要结合儿童的病史及临床症状体征,必要时行病原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