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波:从中国历史上流通货币的演变透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史金波:从中国历史上流通货币的演变透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货币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关乎社会经济发展,还和家庭与个人休戚相关。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综合反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货币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货币在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怎样流通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有怎样的关系?以下利用文献和文物资料依朝代顺序梳理中国货币发展的历史,并分析各历史阶段货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一、先秦至秦汉时期:流通货币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关于中国最早出现钱币的时间,据《史记》记载,中国在夏朝就有了钱币的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早期,用海贝加工成的贝币是钱币的主要形式。海贝是古代人们的装饰品,携带方便,适合用作钱币。商周时代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出现了最早的金属钱币,主要是青铜块和铜贝。西周时还有金银贝币和玉石贝币,不过这些属于赏赐所用,不作市场流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其中“量同衡”包括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种货币制度的确立,不仅促进了经济交流,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承秦制,继续使用半两钱,但因重量过重,不便使用,汉武帝时改为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便于携带和使用,成为汉代主要流通货币。汉代还发行了白金三品和赤侧钱等特殊货币。汉代货币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经济繁荣,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货币流通促进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货币制度一度混乱。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恢复五铢钱的铸造和流通,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南朝则主要使用布帛和谷物作为货币,直到梁武帝时才恢复铸钱。
隋朝统一后,废除五铢钱,改铸“五铢”钱,但重量减轻,称为“开元通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年号用于货币,开创了年号钱的先河。唐朝继承隋制,继续使用开元通宝,并在开元年间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货币体系之一。唐朝货币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经济繁荣,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宋元明清时期:货币流通推动国家统一
宋代是中国货币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最初由四川商人发行,后由政府接管,成为法定货币。宋朝还发行了铜钱和铁钱,形成了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宋朝货币制度的创新,促进了经济繁荣,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朝统一后,发行了纸币——中统元宝交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纸币。元朝还发行了铜钱和银锭,形成了多元化的货币体系。元朝货币制度的创新,促进了经济繁荣,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初期,废除纸币,改用铜钱和白银。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形成了银本位制。明朝货币制度的创新,促进了经济繁荣,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朝沿用明朝的银本位制,但白银主要来自海外输入。清朝还发行了铜钱和纸币,形成了多元化的货币体系。清朝货币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经济繁荣,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总结
中国历史上货币的演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从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统一货币,到宋元明清时期的货币创新,都促进了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货币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见证。
本文原文来自《民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