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安徽蚌埠双墩文化(公元前 5300-前 5100年)
新石器时代|安徽蚌埠双墩文化(公元前 5300-前 5100年)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发现,其出土的刻画符号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表意功能,为研究中国文字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刻画符号距今约7000年,涵盖了山川、河流、动植物、生产生活场景等多方面内容,堪称原始社会的“档案馆”。
双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年代跨度在公元前 5300~ 前 5100年。在陶碗的外圈足内发现较多的刻画符号。
刻画符号分力单线双线和多重线三种类型。根据形状可分为象形和几何形两大类,象形符号有鱼形、猪形、鹿形、蚕形、叶脉形、花瓣形等,几何形有三角形、方框形“十”宇形 网形 圆圈形、建筑形等二者共计数十种。
双墩刻画符号时代早、数量大、种类多内容丰富,构成了双墩遗存的重要内容。
双墩文化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考古人员在对安徽蚌埠市双墩遗址发现的600多件陶器刻划符号整理、研究中发现,双墩刻划符号已具有表意的功能。
双墩新石器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共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划符号,所包含的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任何遗址所无法比拟的。
仅就已知的内容看,有山川、河流、太阳、动物、植物、房屋等写实类刻划,也有猎猪、捕鱼、网鸟、俘鹿、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生活类刻划,以及记事、记数等几何类刻划符号,内容涉及双墩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内容,堪称原始社会的“档案馆”。
双墩刻划符号的载体主要是陶碗,还有钵、杯等。刻划符号都集中在器物的外底部等隐蔽部位。显然,它不是用于装饰,而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用途。
双墩写实类刻划符号简洁、生动、形象,具有文字书写特点。刻划符号出现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符号组合,并有主纹与地纹的区别,表达了相对完整的意思,显现出语段文字特点。双墩刻划符号在定远侯家寨遗址也有发现,同一符号在不同遗址内出现,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固定形态的符号得到认同并使用,具备文字社会性的特点。
双墩刻符或是汉字源头之一。文字起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9000-4000年前为文字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4000年前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是文字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是文字最后定型并广泛推广使用的阶段。
双墩刻划符号已具有表意的功能,应当是中国文字起源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文字源头之一。双墩遗址的这些发现不仅对文字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而且为文字起源的学术理论提供了一次重新检讨的机会。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现存面积12000平方米。1986年、1991年、1992年先后三次发掘,发掘面积共375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文化遗物,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距今约7300年的双墩文化,是淮夷文化的前身和上源。秦统一六国前,最早融合于华夏族共同形成汉族的,就是与华夏族并立的夷族,夏商称之为夷,西周将其分为东夷和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