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抑郁:本该无忧的少年,为何蒙上抑郁的阴翳
儿童青少年抑郁:本该无忧的少年,为何蒙上抑郁的阴翳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已发布,报告指出,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低龄趋势。
报告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则达到10%。无论是“消失的课间10分钟”,还是开学后引发关注的儿童精神科爆满,又或者是频频发生的儿童青少年自杀自伤事件,种种迹象表明,本该天真快乐的孩子们正深陷痛苦与挣扎。
为何抑郁?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创伤以及环境压力等,可能都与之相关。
1. “脆弱”外表下是持续的失控
在今天,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全方位地感到无力。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们都难以有自己做主的机会。在学校被管得很严,在家里则有着以爱为名,无孔不入的控制,无论在哪,都没有自己喘气的空间。
神经科学研究证明,低水平的控制感会让人感到极度紧张,而生活里存在持续的失控感会让人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状态中,让负责警惕的杏仁核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中,反应更敏感,甚至导致前额皮质持续紧张。而造成的结果便是人变得更容易感到压力感和焦虑感。
孩子们正背负着远超他们能负担的压力,同时缺乏负面情绪的缓冲带,加剧了孩子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
电视剧《小欢喜》
2. 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双重加固
青春期是抑郁症的高发阶段,也和青少年自身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个体负责情绪部分的脑区发育成熟较快,一般在15岁前便已发育成熟,但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前额皮质却是发育蕞晚的区域,直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
这意味着,孩子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但却没有成年人那种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低龄的孩子,他可以感受到自己正处于情绪的风暴中,各种负面情绪来临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表达、如何倾述、如何释放与管理。
所以,即便他们陷入了抑郁中,也很少会有非常明确突出的症状,相反会表现出易激惹、脾气暴躁的症状。生活中变得喜怒无常,情绪过度敏感,一点小事便会让他们变得冲动且攻击性十足。看似是青春期叛逆,不服管教,但实际上是将悲伤和无望转化为了愤怒。
有的孩子则在学习时频频走神,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而家长会误以为他们得的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不知道他们内心深处正在发愁。
针对未成年人的这种特性,神经心理学教授艾伦·舒尔提出过一个概念:孩子无法对情绪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但是良好的情绪状态又是大脑健康发育的必需,因此成人必须充当一个“外部调节器”,来帮助孩子调整情绪。
3. 家庭支持的缺乏
研究表明,父母之间的冲突,会让青少年在情感上产生不安全感,成为抑郁情绪的一种诱因。除此以外,父母过多的否认、拒绝和惩罚缺乏温暖理解和支持,这些都是抑郁的危险因素。
一个不快乐的家庭,很难养出快乐的孩子。当父母自身都陷于抑郁痛苦中时,也很难给予孩子有力的支持和滋养。
电视剧《极限17》
抑郁的孩子能好起来吗?
抑郁症患者常常伴随着挫败消沉,需要支持、鼓励、教育和指引。所以,能否在孩子的生活中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是治疗的关键。
首先,父母共情性接纳孩子,让孩子的情绪有允许存在的空间很重要。
理解孩子当下所处的状态,看见孩子的情绪,不强行改变,不否定忽略,而是告诉孩子,你的喜怒哀乐在我面前都是有意义的。当父母能够在互动中传递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也能帮助孩子稳定内在状态,孩子才有可能配合父母找到情绪背后真实的原因。
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其次,父母要稳好心态。
家长的内在世界稳定了,情绪有足够的韧性,身心状态良好,才能为低能量状态的孩子提供蕞有力的支持。当孩子陷入情绪风暴中,当孩子困于逆境中时,家长稳定的心态能够成为孩子的“外部调节器”,帮助孩子稳定情绪,也能够支撑起孩子已经坍塌的部分自我,成为他的的力量之源。父母的情绪表达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镜子,也塑造了他们成长过程中情绪的基调。
当然,父母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先自己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通过咨询、学习意识到问题所在,承接住孩子的投注,建立起稳固、健康的客体关系,为孩子构造治愈性的生长环境。通过父母或家庭的改变,孩子的抑郁往往也会得到缓解或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