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人”卢梭与伏尔泰
“仇人”卢梭与伏尔泰
导读: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伏尔泰和卢梭被誉为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然而,这两位看似志同道合的启蒙先驱,却在后半生成为了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从最初的礼貌吹捧到后来的公开互怼,这段充满戏剧性的恩怨情仇,展现了两位伟大思想家截然不同的人格魅力和思想追求。
Anicet-Charles-Gabriel Lemonnier
244年前的5月30日,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与世长辞'
18世纪的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思想重镇,当时的法国社会孕育了一批风格迥异的思想家,他们活跃在沙龙、咖啡馆等场所,通过发表言语犀利,思想前卫的文章、书籍、小册子传播自己的思想,被认为是抨击国王与教会的先锋。可是,这个“启蒙群体”并非其乐融融,思想家们常因不同的观点进行激烈的辩论、甚至会成为'敌人”。
伏尔泰Anicet-Charles-Gabriel Lemonnier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卢梭和伏尔泰这对互相仇视的“CP组合”便是其中的典型,教科书上的他们都是启蒙运动的代表,确实,两人同时活跃在法国思想界,都推崇自由和平等,推崇自然神论,都受到当局的压迫,过着各处流亡的日子,甚至在伏尔泰死后仅一个月12天,卢梭便相继去世,大革命时期还一前一后被请进先贤祠,棺木相距不过咫尺。按理说,世界上本来不应该有比他们更接近的人。然而,他们在生前却是十足的冤家对头,互相攻击,至死未休。
巴黎土著VS日内瓦青年
伏尔泰和卢梭为何会如此争锋相对?首先要从他们两个人的成长经历上说起。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里‧阿鲁埃,伏尔泰为其笔名,他出生于巴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衣食无忧,一直游走于上流社会,结识王公大人,出入宫闱,和路易十五的宫廷走得很近。而卢梭则是从日内瓦来法国的“法漂”青年,38岁才名声大噪,彼时,自青年时期就成名的伏尔泰已经56岁,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伏尔泰对卢梭自然是“俯视”状态。(编者按:卢梭的祖父因新教信仰,受到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当局的迫害,由法国逃往日内瓦,自此卢梭家庭便在长居日内瓦)
个人经历的不同造就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伏尔泰是典型的拥有法式幽默的开朗型选手,相比之下,作为外乡人日内瓦的卢梭,则显得内心敏感,缺少幽默。
就二者的主要思想而言,
伏尔泰是宽容的保守派,对封建主义专制的抨击比较温和,卢梭则为狂热的革命派,对封建专制则比较极端和偏激,这也是造成他们隔阂的主要原因。伏尔泰寄希望于社会改良,认为开明君主制比较适合法国;卢梭则主张打碎旧制度,建立共和制。伏尔泰认为私有财产不容侵犯,社会平等很难实现;卢梭则呼吁消灭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
“爱恨纠缠”的后半生
伏尔泰和卢梭两人之间,从相识、交锋和对抗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次接触之“礼貌吹捧”
卢梭晚年的《忏悔录》中对两人的相识有所记载。1745年,卢梭33岁,受公爵的邀请,将伏尔泰的剧本《那瓦尔公主》改编成歌剧。卢梭接到任务后,便写信给伏尔泰,征求原作者的同意。
当时伏尔泰早已红极一时,而卢梭还是无名之辈。伏尔泰礼貌而客气地回信道:“文学和音乐是两种不可兼得的才能,但你竟能兼而得之。这使我钦佩你,羡慕你。这个剧本只是我仓促写成的,毫无价值,其实不值得用你的才能修改。既然现在交由你改编,就请你绝对自由支配吧。”伏尔泰与卢梭的初次接触还是比较愉快的,这次的短暂接触后,两人很长时间没有进一步沟通。
二、初次交锋之心生不满
1755年,卢梭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竞赛论文一举成名,在法国社会开始小有名气。随后他将论文寄给了伏尔泰。论文的主旨观点为:人类的不平等是人类自身在社会化进程中造成的。
伏尔泰回信,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
“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类的新著,谨表感谢。”接着他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过,由于我丢掉这个习惯已有六十多年,我遗憾地意识到要重操旧习在我是不可能的了……”
伏尔泰的玩笑话,对收信那头的卢梭而言,可打击不小,毕竟卢梭一直尊敬伏尔泰,以他为榜样。受到前辈如此评价,卢梭难免愤愤难平。
在给伏尔泰的回信中,卢梭写道:
“现在轮到我来对你表示万分的感谢。我把我那本糟糕的书寄你,不是为了得到你如此的'恭维’,而仅仅是把你当作自己阵营的首领而尽的义务和表达的尊敬……”
语句充满讽刺,也满含委屈和痛苦。尽管此事发生,但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伏尔泰仍将卢梭视为“自己人”。毕竟卢梭承认自己深受前辈伏尔泰的影响。
三、对抗升级之公开互怼
1764年10月,卢梭在回应日内瓦当局对他的批判《乡间来信》时,回应了一篇《山中来信》,或许是为了替自己鸣冤,卢梭首次公开地直接针对伏尔泰,指出伏尔泰就是那些抨击法国当局匿名文章的作者。在法国的伏尔泰年底才读到卢梭对自己的批判,认为卢梭是告密者,立刻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回击。
他将卢梭在《山中来信》中对宗教的批判摘抄出来,交给书报检察官,要求日内瓦的行政部门和宗教机构采取措施。这也成为伏尔泰启蒙生涯上的一个污点,其本身就是权利迫害的受害者,却又亲自把思想交给了权力审判。
1764年12月27日,几乎在伏尔泰将笔记交给日内瓦当局的同时,社会上开始流传一本匿名小册子《论公民们的感情》,作者正是伏尔泰。这本书里尖刻地批评卢梭:
“此人自称是基督徒,却煽动叛教,亵渎上帝,辱骂基督;他自称公民,却颠覆他自己的共和国。”
甚至还指责卢梭私生活混乱、对家人不负责任。由于文章内容过于恶毒,伏尔泰不好意思承认出自他之手,便栽赃给一位叫凡尔纳的牧师。卢梭也同样误认这本小册子是凡尔纳所写,尽管凡尔纳牧师多次澄清,予以否认,但卢梭仍固执地认为是他所作。甚至还为伏尔泰进行了辩解:“谁会如此没有水平,竟认为这般劣作出自伏尔泰那支本世纪最优美的笔下。”也正是这本小册子,促使卢梭写下《忏悔录》这一不朽名作。
四、人生末路之相继辞世
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逝世,当时的卢梭正住在巴黎郊区。他听闻伏尔泰去世的消息后,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道:“我这一生同他纠缠在一起,他走了,我也会随他而去”。
果然,42天后,卢梭也去世了。
卢梭至死也不知道那本《论公民们的情感》是伏尔泰所作。这对后半辈子纠缠不休的冤家,就这样相继告别了这个他们热爱又憎恶的世界。他二人伟大的思想,则深刻地影响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