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的核心观点: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实践论》的核心观点: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撰写的一篇重要哲学著作,主要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本文将详细解读《实践论》的核心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实践提升认知水平。
一、引言
《实践论》的副标题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篇文章针对当时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深入探讨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二、《实践论》重点笔记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将实践置于首要地位。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等,人的认识正是来源于这些实践活动,并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地发展。
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 感性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片面性和外部联系。
- 理性阶段: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人们通过反复接触事物,会在认识上发生质的飞跃,形成对事物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概念。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运动,需要将丰富的感觉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所有真知都源于直接经验,但多数知识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这些间接经验最终仍可追溯到直接经验。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了认识能动作用的第一次飞跃。然而,认识运动并未就此结束,还需要将理论认识重新应用于实践,实现第二次飞跃。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最终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实践中变为现实。
在实践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限制,如科学、技术的局限,以及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变化。因此,往往需要多次校正才能完成变革。人们想要取得预期的结果,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此外,还存在两种错误倾向:右倾机会主义表现为认识滞后于客观变化,而“左”倾空谈主义和冒险主义则表现为思想超越客观发展阶段。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理。
《实践论》的核心观点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历史统一,反对一切脱离具体历史条件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次循环都会使认识和实践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三、结束语
《实践论》的理论虽然简单,但非常实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新事物时快速找到切入点,指导我们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更快。以下是《实践论》的几个关键要点: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亲身参与才能获得清晰的认识。
-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从感性到理性是认识深化的过程。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很重要,间接经验最终源于直接经验。
- 认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次飞跃: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回到实践。
- 第一次飞跃需要对感觉材料进行加工,第二次飞跃需要通过实践检验。
- 思想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失败。
- 要警惕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空谈主义。
- 实践和认识的循环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例如,在职场中,初入财务岗位的新人,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和向老同事请教获得间接经验,通过实际工作积累直接经验,经过多次实践和认识的循环,最终成为财务专家。这个过程生动体现了《实践论》中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