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常数与高聚物结构的关系
介电常数与高聚物结构的关系
介电常数是描述电介质在电场中极化程度的重要物理量,而高聚物的结构特征对其介电常数有着显著影响。本文将从分子极化现象出发,深入探讨介电常数与高聚物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结构特征对介电常数的具体影响,并介绍介电常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高聚物的极化现象
电介质在外加电场下发生极化的现象,是其内部分子和原子的电荷在电场中运动的宏观表现。要深入了解极化现象的本质,必须在分子级的水平上去考察极化作用。
不管是极性高分子聚合物或是非极性高分子聚合物,在正常不加电场情况下,分子偶极取向是杂乱无章的,宏观上都呈现电中性。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其分子受外电场作用,分子内电荷分布发生相应的改变,导致分子的偶极距增大,这种现象称为极化。
分子极化
高聚物的介电常数
如果在真空平行板电容器加上直流电压U,在两个极板上将产生一定量的电荷 Q。这个真空电容器的电容 Co为
Co=Qo/U
电容与所加电压的大小无关,而决定于电容器的几何尺寸。如果电容器极板面积为S,而两极板间的距离为d,则
比例系数ε0 为真空电容率,在国际单位制中: ε0 =8. 85 ×10^-12F/ m。
如果在上述电容器的两极板间充满高聚物电介质,这时极板上的电荷将增加到Q (Q =Q0 + Q′),电容器里的电容C 比真空电容器增加了εr 倍:
εr———相对介电常数(以下简称介电常数),也称相对电容率。
介电常数与高聚物结构的关系
介质极化决定于介电常数的大小,而介质极化与介质的分子结构及所处的物理状态有关。
从前面的讨论可知,介质的极化按其机理至少可分为电子极化、原子极化、偶极取向极化,其中以偶极取向极化的贡献最大,而取向极化只有极性分子才能发生。因此碳氢化合物类的非极性高聚物,如天然橡胶、聚苯乙烯、聚乙烯、聚四氟乙烯只有电子极化、原子极化,其介电常数较小,εr 在2 ~3 左右。极性高聚物如聚氯乙烯、有机玻璃、聚酯等,εr 在3 ~7范围。而且极性基团在分子链中的位置不同,对介电常数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说来,主链上的极性基团活动性小,它的取向需要随主链的构象改变,因而这种极性基团对介电常数影响较小;而侧基上的极性基团,特别是柔性的极性侧基,因其活动性较大,对介电常数影响较大。
显然,发生偶极取向运动时需要改变主链构象的极性基团,包括在主链上的和与主链硬性连接的那些极性基因,它们对高聚物介电常数的贡献大小,强烈地依赖于高聚物所处的物理状态。在玻璃态下,链段被冻结,这类极性基团的取向运动有困难,因而它们对高聚物的介电常数的贡献很小;而在高弹态时,链段可以运动,极性基团取向得以顺利进行,对介电常数贡献也就大了,这就不难解释聚氯乙烯所含的极性基团密度几乎比氯丁橡胶多一倍,而室温下介电常数后者是前者的三倍。完全可以预料,那些主链上含有极性基因或极性基团与主链硬连接的聚合物,当温度提高到玻璃化温度以上时,其介电常数将大幅度提高,如聚氯乙烯的介电常数将从3. 5 增加到15。
分子结构对介电常数也有很大影响,对称性越高,介电常数越小,对同一高聚物来说,全同立构的介电常数高,间同立构介电常数低,而无规立构介于两者之间。
此外,交联、支化、拉伸等对介电常数也有影响。交联结构使极性基因活动取向有困难,因而降低了介电常数,如酚醛塑料,虽然极性很大,但介电常数并不太高。拉伸使分子整齐排列,从而增加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但降低了极性基团的活动性,而使介电常数减少,相反支化则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因而使得介电常数升高。
应用价值
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是决定通信电缆传输信号衰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通信电缆的绝缘材料其介电常数越小越好,通常采用介电常数小的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而在电容器中,则宜采用介电常数大的绝缘材料,以提高电容量。
温度、频率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温度、频率对介电常数影响也大。下表给出了部分高聚物的介电常数:
部分高聚物的介电常数
注:橡胶为103 Hz 时的测定值,其余为50Hz 时的测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