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长”?“晚长”?甚至可能“长不高”?这些知识,请查收!
“早长”?“晚长”?甚至可能“长不高”?这些知识,请查收!
近年来,儿童生长发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关注,因身高问题而就诊的儿童数量逐年攀升。生长迟缓不仅可能影响儿童青少年期的体格和智力发育,还可能增加成年后患慢性病的风险。因此,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黄育丹,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全国新生儿专科医师医联体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新生儿危重症、儿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儿童内分泌等疾病的诊治工作。今天,她将为我们详细讲述有关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相关知识。
生长迟缓的定义与评估
定义:身材矮小是指与相似生活环境下的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儿童的人群参照标准相比较,其身高低于平均值或中位数的2个标准差(-2 SD)或第3分位数(-1.88 SD)以下。生长迟缓往往是指身高低于平均值或中位数的1个标准差(-1 SD)或第10分位数以下。
评估方法:
- 生长水平评价:一般采用中国0~18 岁儿童生长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进行评价。若身长或身高低于- 2s或P3需考虑矮小症,宜转诊儿童内分泌科;如身高超过+2s或P97,也需及时转诊,进一步排除性早熟、Klinefelter综合征、马凡综合征、巨人症等疾病。
- 生长速度评价:判断身高生长速度是否“偏离”,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生长曲线图。生长速度在<2岁儿童中<7.0cm/年,2
<4 岁儿童<5.5cm/年,4<6 岁儿童<5.0cm/年,6岁至青春期前儿童<4.0cm/年,青春期儿童<6.0cm/年则考虑生长缓慢。
儿童体格发育规律
儿童不同时期的生长各有特点,调控机制也不尽相同。骨骼的纵向生长受遗传、激素、生长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具体机制极复杂。主要涉及营养、生长激素为代表的内分泌激素以及炎症细胞因子。
人体生长可分为胎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四个主要阶段:
- 婴儿期: 生后第1年的生长速度为25 cm,第2年的增长率放缓至大约一半。
- 儿童期: 生长速度下降并相对稳定于 5~7 cm/年。
- 青春期: 女童PHV多开始于性发育早期,增幅 7
8 cm/年,持续 13 年,整个青春期共增长 2325 cm。男童 PHV多始于性发育中期,较女童晚2年左右,增幅 911 cm/年,至 发育晚期则身高突增基本完成,共增长 25~28 cm。
儿童身材矮小的病因
按体型可分为匀称性矮身材与非匀称性矮身材。其中,大多数(超过60%以上)的身材矮小儿童是基本健康的,属于单纯性矮小,如特发性矮小、家族性矮身材、体质性生长延迟和青春期发育延迟。少部分属于生长障碍,包括小于胎龄儿、Turner综合征、生长障碍综合征等。
营养食养建议
针对非病理性原因造成的生长迟缓,建议:
食物多样: 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规律,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充足。做到食物多样,每餐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大豆等食物中的3类及以上;每天食物种类达到12种以上,每周达到25种以上。
因人因时食养: 春天应适当摄入辛温之物助阳气之生发,如葱、蒜、韭菜等。夏季应少食生冷。秋季干燥,应选择甘润养肺类食物,如雪梨、银耳。冬季寒冷,可适当食用鸭肉、猪肉等。
合理烹调: 宜采用蒸、煮、炖、煨等烹饪方式,少用油炸、烧烤、腌渍等方式。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少吃高盐、高糖、 高脂及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保持适宜的身体活动: 2~5岁儿童每天身体活动总时间应达到3小时,每天户外活动至少2小时。6~17 岁儿童青少年每天累计不少于1小时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减少静坐时间。
关注睡眠和心理健康: 2~5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长应为 10~13 小时,其中包括 1~2小时午睡时间;6~12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长应为 9~12 小时,13~17 岁儿童青少年应为 8~10 小时。
定期监测体格发育: 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生长速率或生长曲线的偏离情况,评估其生长状况,及时调整指导方案。
本文原文来自温州广播全媒体,由吴斯骞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