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中国四大马鸡:从褐马鸡到白马鸡的野性之美
镜头里的中国四大马鸡:从褐马鸡到白马鸡的野性之美
在中国的崇山峻岭间,生活着四种独特的鸟类——褐马鸡、蓝马鸡、白马鸡和藏马鸡。它们是中国特有的马鸡属物种,以其独特的外观和习性,成为了生态摄影师追逐的焦点。本文将带你走进这四种马鸡的世界,领略它们的野性之美。
白马鸡,©持之以恒的光影
褐马鸡,©城市猎人
我国辽阔的疆域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大自然孕育出了丰富的鸟类资源,其中称得上是“国宝”的野生鸟类也不少,然而由于鸟类迁徙和活动范围的广域性,同一个属的所有鸟种均为“纯国产”的恐怕也只有马鸡这一我国特有属种了。
白马鸡,©由甲_wh燕子
马鸡是鸡形目雉科动物中体型较大的一属鸟,分为褐马鸡、蓝马鸡、白马鸡和藏马鸡这四个鸟种。其中体型较小的藏马鸡一般成鸟体长86厘米左右,其他三种马鸡成鸟体长可达100厘米。由于马鸡的尾部羽毛长而上翘,末端向下拖垂,外观形似马尾,这便成为了它名字的由来。
褐马鸡,©久富
蓝马鸡,©生活的态度
白马鸡,©长空飞羽
藏马鸡,©北京永衡
在形体上白马鸡与褐马鸡非常容易与其他马鸡区别开来。白马鸡羽毛多为白色,头部有黑色绒状短羽,耳羽簇白色较短,飞羽和尾羽覆羽为黑褐色;褐马鸡体羽主要为灰褐色,头颈部呈灰黑色,耳羽簇白色较长,尾羽多白色,末端黑色。另外两种马鸡中蓝马鸡全身羽毛呈蓝灰色,有金属光泽,藏马鸡背和腹羽色蓝黑,尾上覆羽灰白色。这两种马鸡羽色较为相似,较为明显的区别在于:藏马鸡耳羽簇极短,通常不突出于颈项,而且它的尾部较平扁,中央尾羽与其他尾羽均向下拖;相比之下蓝马鸡有着长的白色耳羽簇,尾部更加蓬松上翘。
藏马鸡,©钟摄光影
蓝马鸡,©祁连山鸟导
在中国的生态摄影界,马鸡四大花旦可是一属四保护,鼎鼎大名。褐马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另外三种马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均系出名门。它们大都生活在崇山峻岭间,无所拘束,纵情高歌,身栖山林,不为世事喧嚣所烦扰。
藏马鸡,©钟摄光影
汉代著名学者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对鸡如此评价:“鸡有五德:首带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鸡德灵居五,峨冠凤彩新。”北宋天师张继先亦如是说。在当代自然生态摄影师眼里,相较家鸡更具野性的马鸡无疑更加个性鲜明,充满了狂放自由的野性魅力。
白马鸡,©秋山夕照
在古时褐马鸡又被称之为“鹖”,三国曹植评价它:“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这样勇猛好斗的名声,使得历代王朝多用褐马鸡的羽毛来装饰武将的帽子和头盔,到了清朝,官员官帽上的“顶戴花翎”中,花翎选用孔雀的羽毛制作而成,而蓝翎则全部是用褐马鸡的羽毛来制作。
褐马鸡,©汤勇
白马鸡,©鸿雁彪哥
作为我国的特有鸟种,马鸡主要分布在高海拔的多个省份,其中藏马鸡见于西藏南部;褐马鸡是华北地区的特有种,见于山西、北京和河北西北部;蓝马鸡分布在甘肃南部和祁连山、青海东部、四川北部和宁夏贺兰山;而白马鸡有多个亚种,活跃在西藏东南部、青海南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省区域内的高山或亚高山森林、林线以上的灌丛以及较低海拔的阔叶林(越冬地)。
藏马鸡,©王斌(文武)
褐马鸡,©YZH春晓
对于生态摄影师来说,想要追寻野生白马鸡、藏马鸡和蓝马鸡的身影,用影像呈现马鸡在生境活动时的野性魅力,需要前往海拔2500—4000米,接近雪线附近的亚高山针叶林及灌丛带。即便是拍摄野生褐马鸡,也需要穿梭于海拔1000—3000米的中、低山由杨树、桦树、落叶松以及沙棘等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
白马鸡,©紫苏
褐马鸡,©城市猎人
有研究人员推测,藏马鸡极有可能是马鸡中最为原始的鸟种,后期在不同生境内的演变进化中,由藏马鸡逐渐分化出两支不同的类别,一支是白马鸡的昌都亚种、玉树亚种、丽江亚种和指名亚种等多个亚种,而另外一支则是褐马鸡与蓝马鸡。
藏马鸡,©人鸟
白马鸡,©洋鸟婆
马鸡是群居生活的践行者,它们将桀骜不驯、自由奔放的性格与集体主义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它们平时常结成10余只的小群,到了冬季则聚集成20—30只的大群,有时甚至可多达百只以上。
褐马鸡,©周丰
白马鸡,©秋山夕照
这些常年啼啸山林、聚义雪线的精灵,在大自然适者生存规则的磨练下,将鸡勤奋、骄傲、挺拔不屈的原始野性魅力牢牢地根植在了它们的血脉里。摄影师追寻着它们昂首奔行、纵身跃起的矫健身影,借助生态影像的视角,用一帧帧美好的画面记录并诠释着那生生不息的自然活力与生命不屈的精神。
蓝马鸡,©上校玩家(刘康明)
褐马鸡,©YZH春晓
白马鸡,©秋山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