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字里巷间承載香江特色文化 港味文字灯火阑珊处觅新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字里巷间承載香江特色文化 港味文字灯火阑珊处觅新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kww.hk/a/202411/13/AP673406b1e4b0f8a56f700a50.html

香港的街头巷尾,霓虹灯牌与红色小巴交织成独特的城市风景。这些充满特色的文字元素,不仅是城市的记忆符号,更承载着香港文化的独特韵味。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传统文字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本文将通过两位从业者的视角,展现香港特色文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霓虹灯牌和红色小巴是香港特色文化。(资料图片)

每当我们提及香港文化,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街边招牌。它们悬挂在宽阔的马路旁,在喧嚣的人群头顶闪烁,既像是在热情地招揽顾客,又像是为街道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注释。这些招牌虽然看似杂乱无章,却总能吸引人们驻足欣赏,细细品味每一块招牌的设计巧思。

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承载着香港独特文化记忆的文字元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将何去何从?让我们跟随两位从业者的脚步,探寻答案。

从手写水牌到文化传承者

红色小巴是香港经济生活发展中的独特产物。它的出现、繁荣乃至逐渐式微,都折射出社会变迁的轨迹。小巴车独特的"水牌"设计——白底红字,清晰地标示着目的地与票价,已成为香港人独特的集体记忆。


麦锦生以小巴水牌为灵感设计纪念品。

在佐敦经营巧佳小巴用品的麦锦生,见证了红Van的兴衰历程。他回忆道:"佐敦道是我笔下最常出现的地名之一。当初码头众多,小巴路线像蜘蛛网般密集,'水牌'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然而,随着港铁、巴士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红Van逐渐失去了竞争力。"除了座位增加和冷气设施外,红Van几乎没有其他更新。由于是私营性质,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这也是行业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麦锦生感叹道。

小巴文化的新生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脑字体制作的普及,手写招牌的需求大幅减少。但麦锦生凭借对小巴文化的热爱,开始尝试将小巴元素转化为纪念品。"最初只有我一个人在写,后来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原来还有人在写'。"麦锦生回忆道。


麦锦生因字一生缘结红Van。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麦锦生开始缩小产品尺寸,推出钥匙扣、贴纸、海报等衍生品。"年轻人建议我创作一些'得意'的内容,这些建议让我受益匪浅。"麦锦生感慨道。

如今,麦锦生不仅经营着一家出售招牌的店铺,还计划开设小巴文化纪念馆,让香港人重温昔日的繁华记忆,也让游客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霓虹灯的新生

2023年,一部以霓虹灯招牌为主题的电影在香港上映,由张艾嘉与任达华主演,讲述了一个为亡夫完成遗愿,重建已被拆卸的经典霓虹灯招牌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霓虹灯制作的复杂工艺,也唤起了人们对这一传统技艺的关注。


麦锦生的店铺既出售招牌,也打算成立小巴纪念馆。

胡智楷,这位在霓虹灯行业耕耘了40多年的资深师傅,见证了香港经济腾飞时期的辉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是我工作最繁忙的时期,我们三个师兄弟有时一两个星期都回不了家。"胡智楷回忆道。

然而,随着LED等新材料的出现,霓虹灯招牌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虽然行业式微,但我坚信霓虹灯文字不会消失。"胡智楷坚信,霓虹灯在家居装饰、餐厅装潢等领域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胡智楷是香港现存为数不多的霓虹灯师傅。

如今,M+博物馆收藏了大量遭清拆的霓虹招牌及其相关档案,旨在肯定霓虹招牌在香港视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胡智楷计划将自己多年的作品集结成系列,对外展出,让更多人记住这片"灯火阑珊"。


霓虹灯也可以变身成为艺术品。

从传统招牌到现代艺术,香港特色文字文化正在经历一场华丽的转身。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文字元素,正以新的姿态融入当代生活,继续讲述着属于香港的独特故事。

(来源:香港文汇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