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前派:艺术史一朵艳丽的奇葩
拉斐尔前派:艺术史一朵艳丽的奇葩
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是19世纪英国兴起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其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这个流派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创作被称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前卫艺术”,他们应该说是英国献给世界艺术史最艳丽和最被称道的一朵奇葩:绚烂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动人的细节、活色生香又具有灵性的“女性”形象,成为他们这一流派的主要特征。
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又常译为前拉斐尔派,是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这个画派的活动时间不是很长(1854年后他们便分道扬镳了),但拉斐尔前派真是一个神奇的艺术流派,人数不多,作品不多,作品基本上也还没有脱离“写实”的传统轨道,但是它却像伟大的印象派一样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维也纳分离派、各国的“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甚至20世纪70年代后的一些当代绘画。
拉斐尔前派的三个创始人:亨特,罗塞蒂,米莱斯
拉斐尔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轻的英国画家:约翰·米莱斯、但丁·罗塞蒂,和威廉·亨特。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的艺术潮流,反对那些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之后在他们看来偏向了机械论的风格主义(Mannerist)画家。
他们认为拉斐尔时代以前古典姿势和优美绘画成分已经被学院派的教学方法所腐化,因此取名为拉斐尔前派。他们主张回归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出大量细节、并运用强烈色彩的画风。
拉斐尔前派的文学性
历来对拉斐尔前派作品深刻魅力的评价,都会落笔于其作品的文学性上,因为他们大多数作品的内容源自于莎士比亚、但丁、坦尼森等人的作品,以诗意的方式写实。《奥菲利亚》源自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人们熟知的奥菲利亚整日疯癫地吟唱,最后在花团锦簇的水中,消散了鲜亮年轻的生命、灵魂和爱。米莱斯在伦敦郊外萨里郡的河边写生多日创作而成。
拉斐尔前派的四条原则
前拉斐尔派的原则为以下四条: 1.要以确实存在的概念来表达 2.要专注于研究自然的状态,才能知道要怎么表达它们 3.要对以前的艺术中直接、认真而真诚的态度感同身受,并排斥那些陈腐的、自我炫耀的、死记硬背的态度。 4.以及,最重要的一点,要创作出非常好的画和雕像。
拉斐尔前派对颜色的使用
拉斐尔前派继承了拉斐尔派的色彩运用方式,墨绿、宝石蓝、翠绿、棕黄、橘红、淡米、嫩红等等,这些单纯的色彩,被割裂独立运用在画面上,在视觉上引发激烈碰撞。
拉斐尔前派的红发“模女”
拉斐尔前派作品之所以夺人眼球、风格鲜明,和流派中的主要干将都以伊丽莎白·斯黛尔和珍妮·伯顿为主要作品模特。她们都是高贵的棕红发女郎,深邃眼神和性感红唇,透着妖媚和真诚交融的气质,而且都在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中担当了最重要的角色。
罗塞蒂的爱神:西德尔
西德尔早年是一个制帽店的店员。一次偶然的机会被罗塞蒂的学生邀请做绘画模特,随即成为罗塞蒂的创作灵感和爱神并为“拉斐尔前 派”其他成员摆模。亨特的《希腊神话瓦伦泰拯救塞尔维亚》、罗塞蒂的《丽丽丝小姐》等大量作品都以她为创作原型。 不幸的是,斯黛尔爱神的光芒在珍妮·莫里斯出现后很快悄然消隐。30岁时她自视是一个不怎么被人尊重的、酗酒的、迷醉于鸦片的、带有女权主义意味的人...
珍妮·莫里斯
主打西德尔和珍妮·莫里斯的拉斐尔前派
集中起用西德尔和珍妮·莫里斯为模特,使“拉斐尔前派”在女性人物为主题和主体的作品中有着同样的神韵气质,也使流派很自然地显露出相对统一的风格。
西德尔
宁静香艳的珍妮·莫里斯
出生于1839年的珍妮·莫里斯则经历了75年的生命岁月,在那个年代绝对堪称长寿。她消瘦的脸形、迷离的眼神、尖翘的鼻子、微卷的红发,在罗塞蒂面前一出 现,就抢了斯黛尔的风头。她后来虽与拉斐尔前派的后期画家威廉·莫里斯缔结姻缘,但与罗塞蒂也一直保持着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她精通法语和拉丁语,还是一 个对古典音乐有着透彻研究的钢琴家。人们在《普洛塞尔皮娜》、《白日梦》、《蓝色丝绸裙》中可以欣赏到她独特、浓烈而宁静香艳的美。
拉斐尔前派创始人之一:但丁·罗塞蒂(1828-1882)
拉斐尔前派代表画家:罗塞蒂
作为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重要代表画家的但丁·迦百利·罗塞蒂(1828-1882)显然与同时代的其他几位画家不同。他是拉斐尔前派艺术向后来唯美倾向转变的领导人物,同时也是绘画史上少有的取得独特成就的画家兼诗人。罗塞蒂远离社会问题,不趋向写实画风,执着于象征诗意的表现手法;其深厚的文学修养、高度的诗的热情以及近乎悲剧性的一生,赋予了作品盎然的诗情、朦胧的画意与浓浓的悲剧情绪。
一条道走到黑的罗塞蒂
#燎原说画#在拉斐尔前派里,但丁罗塞蒂不是画得最好的,甚至还是毛病最多的,但他却是最旗帜鲜明最不反复无常最一条道走到黑的。黑夜尽头是什么?你不走你不猜,是没有答案的。但丁罗塞蒂画面中极强的装饰感,对世纪末的工艺美术运动以极大的启发和影响,这是我最感兴趣的。
以西达尔作模特儿来绘制《维纳斯》
以珍妮为模特绘制的作品
罗塞蒂笔下的奢华感伤美女
罗塞蒂他笔下的女人大都长着相似的两张脸(珍妮和西达尔),都是一些感伤于情感纠葛的人,以一种庸懒的散漫的方式消磨着时光,被称为“千人一面的现代型美女”。
西达尔的气质和容貌同罗塞蒂诗歌中的情调十分吻合,两人恩爱弥深。1862年,西达尔因为首胎流产和过度哀伤而患病以近乎自杀的方法服用过量麻醉剂而死去。
西达尔死后,罗塞蒂作画的模特儿便是莫里斯的妻子珍妮·巴登。旧日的恋情使他们的关系蒙上暖昧的色彩,罗塞蒂的《普罗塞尔蓓娜》等7幅作品,都以她为模特儿,以致成为“罗塞蒂式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