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坚称不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坚称不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9GRVBA05566PS8.html

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沈阳制造"柳条湖事件"后,东北军并未进行有效抵抗。作为东北军的最高指挥官,张学良事后坚称"不是蒋介石下的命令"。这一说法引发了诸多猜测和争议。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角度,深入分析张学良为何做出这一决定。

东北为何"自愿投降"?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城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日军在柳条湖地区制造了一个所谓的"爆炸事件",随后趁机发动突袭。与日军的迅猛攻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北军似乎并未做出太多反应。张学良,这位当时被称为"少帅"的东北军最高指挥官,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一决策并非一时的懦弱,而是深受多方压力的影响。当时的东北早已风雨飘摇,张学良的决策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考量。他不反抗,甚至没有给蒋介石汇报,背后究竟有何原因?

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关系

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指挥官,而张学良虽然名为少帅,实际掌控着东北的军政大权。然而,张学良的力量与南京中央政府相比始终显得单薄。张学良对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并不完全服从,甚至有过公开的矛盾和不满。

张学良事后坚称"不是蒋介石下的命令",这一说法听起来更像是在为自己辩解。事实上,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被暗杀后,他从东北的"大佬"变成了南京政府的一个"棋子",在蒋介石的指导下行事。表面上两人是合作关系,但在背后,张学良的内心早已对蒋介石的"架空"感到不满。

张学良的困境

在九一八事变中,蒋介石并没有真正下达抵抗命令,反而让张学良这个"地方守将"独自面对日本的侵略。蒋在一开始并没有准备好应对东北的危机,更加关注中原和南京的稳定。张学良陷入了一个困境:既要坚守东北,确保一方安稳,又要顾及中央政府的态度。

没有命令,也许正是他不作为的"理由"。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下,张学良选择了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而不是承担不切实际的风险。这种解释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在事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他不断强调自己的无奈,也有意无意地为蒋介石找借口,似乎想要保护蒋的"体面"。

历史的转折

九一八事变是一次深刻的转折。张学良的"非抵抗"不仅改变了东北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抗日战争的走向。这场事变之后,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少帅",开始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远离了权力的核心,而东北的土地,也被日本侵占,成为了一个日益加深的"伤口"。

事后,张学良的命运并没有因为"不反抗"而有所好转。蒋介石对他的态度从"依赖"变成了"冷落",甚至有一段时间,张学良被迫软禁在南京,未能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这种权力的失衡,不仅让张学良深感失落,也让人对他当时的决策产生了新的疑问:他是否太过于保守,以至于错失了历史的机遇?

结语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失陷,张学良成了历史的旁观者,而中国的抗战大潮也开始汹涌澎湃。张学良究竟是背负了何种内心的煎熬,做出了这一决定?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可惜,历史没有给他太多辩解的机会。他的沉默和选择,注定了东北的沦陷,也让他一度背离了自己曾经的荣耀和理想。

参考资料:《九·一八”之夜张学良在干什么?》北京日报,2018-09-13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