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风发病率年轻化趋势明显,专家建议及早管理“三高”风险因素
香港中风发病率年轻化趋势明显,专家建议及早管理“三高”风险因素
中风是全球第二大杀手,每4位成年人就有1位有中风风险。近年来,香港年轻中风(18-55岁)发病率在20年间增加近三成,从2001年每10万人39.1人上升至2021年55.7人。研究发现,53%的年轻中风患者患有高血压,44%患有高血脂,26%有吸烟史,19%肥胖,17%患有糖尿病。
中风简介
中风的出现是由于大脑的供血受阻,脑细胞会因缺氧而开始死亡,导致身体部分功能受到影响。患者会基于受影响的脑细胞位置,出现一系列症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每4位成年人就有1位有中风风险,中风是全港第四大杀手,更是全球第二大杀手。其中,三成中风患者有中度至严重残疾,两成中风康复者患有认知障碍症,三成中风康复者患上中度至严重抑郁症。因此,中风对病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社交生活的影响深远,实不容忽视。
中风类型
中风主要分为两类: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占香港整体中风个案近八成)的成因大多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血管阻塞,阻碍血液供应脑神经细胞,另外亦有机会是因心房颤动令血栓形成,当血栓流到脑血管并阻塞血液供应,便会导致脑细胞功能失调和长期受损。出血性中风(占香港整体中风个案近两成),俗称为“爆血管”,则是指供应大脑的血管突然破裂,令脑部出血,影响正常脑细胞的血液供应。随着血块增大,影响脑神经细胞功能令脑细胞坏死。
中风年轻化趋势
香港大学中风研究及预防组(HKU Stroke)透过医院管理局临床数据分析及呈报系统追踪2001至2021年间香港中风发病率的走势,发现每年新增的中风个案大约维持在13,000至15,000人之间,但当中年轻中风(指中风发生于18至55岁)发病率在20年间增加近三成,由2001年每10万人就有39.1人年轻中风,大幅上升至2011年及2021年分别有48.3和55.7人年轻中风。相对而言,较年长人士中风(指中风发生于≥ 56岁)的发病率则有稳步下降的趋势。
为了解年轻中风的风险因素,此研究分析了逾400名年轻中风的病人,发现当中53%患有高血压、44%患有高血脂、26%曾吸烟、19%患者肥胖,以及17%患有糖尿病;而部分患有“三高”的病人在中风入院时,才被诊断出上述情况。
管理“三高”中风风险因素
高血压是引致中风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约七成的中风患者有高血压。高钠摄取与高血压及未来十年预测中风风险息息相关。较早前的研究亦指出,上压每上升20mmHg或下压每上升10mmHg,中风风险就会增加三至五成。然而,香港中年人士每天平均钠摄取量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摄取量(每天少于5克,即约1茶匙盐)近3倍。除此以外,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往往源自于可改变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因此,藉此研究希望引起市民对年轻中风的关注,尤其提升较年轻一代的健康意识。建议市民应实行低钠低脂低糖饮食,配合恒常运动,保持心境开朗,更要避免烟酒。同时,无论长者或成人都应控制血压至上压<130mmHg、下压<80mmHg,以减低心脑血管风险因素,预防中风。
紧记“谈笑用兵”
据估计,在未得到医治的情况下,若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大脑缺血,每分钟约有190万脑细胞死亡。因此,任何人士如突然出现怀疑中风的神经系统症状,必须立即求医,以适时接受评估和适当的紧急治理。及早发现中风征兆至为重要,有机会减低对脑部的伤害及长期残障。市民可紧记“谈笑用兵”的中风病症口诀 - 谈,指谈话表达有困难;笑,指面部表情不对称;用,指手脚不能发力使用;兵,指即使请救兵,或致电999求助。
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和香港大学老年研究中心合力研发名为“风起航WeRise”的应用程序,以及香港大学中风研究组网站http://stroke.hku.hk,为中风康复者和家庭提供一站式中风风险管理平台,目的是协助中风康复者减低再次中风的风险,并加强家人及照顾者的照顾能力。WeRISE App主要方便记录和控制血压等健康指数,同时提供有关中风的最新重要资讯。App内的“学习平台”提供中风后所需的资讯和影片、饮食营养资源,还有给照顾者的锦囊及减压良方。年轻中风实不容忽视,特别是作为家庭经济支柱或主要照顾者的年轻人,务必及早管理“三高”风险因素,预防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