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秘密 | �筷子背后的中国智慧和物理妙用
筷子的秘密 | �筷子背后的中国智慧和物理妙用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国千年的文化智慧。从简单的构造中,我们能看到合二为一的哲学思想;从其巧妙的设计中,我们能看到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而现代设计师们更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餐具系列。
一双筷子,长长瘦瘦,像竹子,直而挺,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然而,在中国文化里,哪怕是一双为裹腹起辅助作用的筷子,也深谙哲学:一双筷子,是合二为一;两根筷子相互作用,动静相合,为阴阳和谐;前圆后方,为天圆地方;圆头入口,为以食为天。
简单如筷子,高明亦如筷子,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将筷子和手指作对比:【如今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越是简单的东西,内蕴越为深厚,这就是简单的可贵之处。一如筷子,不仅补充手指无法胜任的功能,更让人领悟其背后的哲理与智慧。
【禾丰鼎】最新制作的餐桌系列中,筷子居其一,承载着美观的职责,也以其独特的设计实现了实用性。
筷子,尾部为流金,前部磨砂黑,中间一色黑,和筷架、餐盘、调羹为一个系列。我们今天对筷子外表的重视,不是重视隐藏在筷子背后的文化,更多是我们对生活方式的重视。
而对生活方式的重视,正是由于我们物质相对富裕,对文化的认知有了改变,精神需求被摆上了日程。
吃饭,不再是裹腹,而是一种享受,尤其在家中用餐,是最放松,也最惬意的时候,好好的吃上一顿美味的饭,本身就是莫大的享受,而有一套精致的餐具,有助于增加吃饭氛围感,是物质相对富足的今人所追求的。
一双有质感的筷子能让心情舒畅,也让用餐更欢快,但前提是好用。
筷子好用不好用,
一是,拿在手里舒服不舒服,会不会硌手。
二是,夹菜时是不是容易夹。
如果两者皆备,就是好用的筷子。
流金筷子,整体设计上,圆中微带点方,既不硌手,拿着还舒服,并且巧妙的避免表面过于光滑、握持时易滑脱的情况。
由于生漆具有光滑铮亮等效果,制作出的筷子表面光滑到连菜叶子都容易打滑,于是我们在筷子头部采用磨砂设计,很好地阻止了因太滑而夹不起菜的现象。
筷子前为圆,尾部方中带点圆,两个一模一样的筷子,纹饰上因自然落下有些微差别,当我们手握筷子准备夹菜的时候,是不是像极了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模样。
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而创造的万事万物以各自的姿态降落下来,像流金,都不失自然。
此时,若你在用餐的话,是否也会有那么一点错觉,觉得自己也有开天辟地的能力。
生活里有很多不尽如人意,若能从一餐饭,一双筷子里找到一些力量或发现一些快乐的源泉,是不是也有必要只为吃饭而吃饭,只为拥有一双好看且顺手的筷子而细细品味当下,哪怕只是短暂的片刻,也能让生活变得丰盈而有意义。
流金,金漆流在黑地上,让金更为耀眼,让黑更为深邃。
金色,在很多人看来是土豪色,奢侈色,但当它落在深邃黑色上时,却赋予另一种质感,变得格外高贵而典雅。
黑让金色的奢华不再张扬,而是隐隐发出内敛的气韵。
一双筷子,相互协调,动静相生,默契自成,它承担起夹菜的功能,也营造出用餐时的和谐氛围。
在每一次的轻触和分开中,默默为用餐增添一份协调与宁静。
我们本没想着做筷架,但从生活里,我们发现筷架有它的必要性,就有了筷架。而当我们用惯筷架后,发现筷架真不能少,哪怕是在日常用餐里。
日常用餐中,我们很少用到筷架,但有了筷架,不但让筷子有了归处,也让桌面更为整洁。
尤其在家里有客人一起用餐时,没有筷架,筷子是一直拿在手里呢?还是放在盘子上?
一直拿在手里,不吃菜时,有点不自然,一直放在盘子上,有点菜不合胃口的嫌疑。筷子的无处安放,变得客人的心也有点无处安放。
于是,筷架成为桌上的必备品。
无他,也没关系,但有它,让人心安,不是最大的尊重吗?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