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军队的“狙击枪”发展历程
揭秘中国军队的“狙击枪”发展历程
中国军队的狙击枪发展历程体现了独特的战术思维和装备设计理念。从早期仿制苏联SVD狙击步枪的QBU-79/85式,到后来的QBU-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这些武器不仅反映了中国军工技术的进步,更折射出中国军队在狙击手编制和战术运用上的独特思路。
提起中国军队历史上曾经正式列装过的两种“狙击步枪”,军迷肯定耳熟能详,一个是仿制自苏联的SVD德拉贡诺夫的QBU-79/85式7.62毫米狙击步枪,另一个就是近些年名声更响的QBU-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
但是,从战术角度上来讲,中国军队长期以来其实是没什么西方式的“狙击手”编制的。而战术上的缺项给反映到装备上,自然产生的就是QBU-85和QBU-88这种“不怎么走心”、怎么看都不像“狙击步枪”的狙击步枪了。
实际上,早在1956年研发“三个56”枪族的时候,中国军队还曾从生产出来的部分56式半自动步枪中挑拣出一些精度较好的单品,试验性地改装过“狙击步枪”。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狙击手”的编制与战术上长期缺项,其根源还能上溯到八路军时期。中国军队从建军之初,就极其缺乏专门的狙击手编制和与之配套的狙击战术,更没有成系统化的、能够发挥西方式狙击战术的特种作战理论。这导致了中国军队的“狙击手”长期以来都是“神枪手”、“枪法更好的步兵”的另外一种称呼,给他们的装备也无非是从步兵武器里面挑一支精度稍好一些的步枪、在战争年代一般是挑一把新枪什么的。
而这种战术思维一直延续下来,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军队的“狙击手”定义非常类似于冷战时期美军的“精确射手”或苏军“狙击手”,这种“狙击手”是作为班排一级步兵支援火力存在的,主要承担的战术任务和步兵班里的班用机枪没什么区别。比如苏军装备的RPK型7.62毫米班用机枪、PKM型7.62毫米通用机枪等,平时主要承担的是压制对方单个火力点、观察哨或重型火器射手、指挥员等高价值目标的职能,SVD型7.62毫米狙击步枪承担的同样是这种任务。也就是说,苏军或中国军队的“狙击手”,在战术上其实是班用机枪的另一种实现形式。而这种战术要求反映到装备上,就带来了QBU-85和QBU-88定位不准确的结果。以QBU-85来说,该枪在使用53式步机弹的情况下,其火制纵深有把握达到1300米左右。且在1300米的距离上,该枪的末端精度依然能够达到1.44乘以1.35米,实际上这意味着QBU-85型狙击步枪作为一型排级支援火器,性能是完全合格的,能够在1300米外命中人体大小的目标,作为一型步兵武器而言性能很惊艳了。
后来,由于QBU-85型狙击步枪的长度实在太长(不含刺刀全长1.22米),在乘坐ZBD-86型步兵战车时实在局促,加之中国军队正赶上了5.8毫米枪族化时代,故而QBU-85很快被QBU-88型狙击步枪取代了。取而代之的QBU-88将全枪长度缩短到了约0.92米,同时相比QBU-85,它的零部件通用性更佳,而且可以通用QBZ-95式自动步枪的DBP-87式普通弹,虽然从特种弹改成了普通弹的情况下,QBU-88的远程射击精度可能会有所下降,但起码让QBU-88射手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能直接从身边的战友手里得到弹药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