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野菜不春天,清凉山后的韭黄也曾是“顶流”
无野菜不春天,清凉山后的韭黄也曾是“顶流”
春天万物生长,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衣。满坡的野菜和春光,诱惑着人们走出家门踏青寻菜,将其搬上餐桌。清炒芦蒿、香椿芽炒蛋、菊花脑蛋汤……南京以爱吃野菜著称,从其数千年的食蔬演变史可见,这得益于南京的独特地貌、数度作为都城的历史,以及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蔬菜品种在对外交往中日趋丰富
我国食用野菜的历史悠久,《诗经》记载:“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讲的是一位女子在春天爬山采摘蕨菜之时思念心爱的人,希望能见到他。由此可见,从古人到今人,都会被野菜那一口鲜美倾倒。
据南京文史专家朱炳贵介绍,《诗经》里写到的二百多种植物中,有20种左右能够食用,除了蕨,还有葵、藿、芹、茆、薇、葑等野生蔬菜。由于人口较少、农业生产低下,加上南京今城区部分开化得并不是很早,其植物栽培水平不会比别的地方高,所以那时南京人餐盘中的蔬菜也是以野菜为主。
自汉代起,随着对外交往引进不少新的蔬菜品种,加之蔬菜种植技艺不断提高,南方蔬菜的品种大大增加,至六朝时已达到三十多种。那是一个让南京人引以为荣的时代,蔬菜品种自然也不少。其时,南京人食用的蔬菜主要有葵菜、韭菜、芹菜等。其中不少菜名至今仍为大家所熟悉,它们在历史进程中一路陪伴着人们,既填饱人们的肚子,也给人们以舌尖上的享受。
一路延宕,元代《至正金陵新志》记载了莴笋、笋、茭白、芹等蔬菜。明清时期,在新一波蔬菜引种高潮中,许多新的品种加入到了南京人的菜谱中。在《明会典·太常寺》记载的祭祀用品中,就发现有韭菜、蒌蒿、笋、茭白等蔬菜,由当时江宁和上元两县的老百姓,按照季节定时供献。“由于明朝时的祭祀贡品不追求高档稀缺,因此这些蔬菜应该就是当时的南京人日常食用的品种。”朱炳贵说。
到了清代,我们今天平常食用的蔬菜很多已经出现,雍正《江南通志》里记录了清初江南地区常见蔬菜,有豌豆、蚕豆、刀豆、豇、莴苣等。
清凉山后的韭黄一度盛名在外
南京何以会以爱吃野菜著称?
专家认为,历史上的南京数度作为国都,吸引外地富户迁居,外地菜也大量涌入,极大程度丰富了南京地方蔬菜品种和种植、烹饪技艺。
文人雅士在此聚集,参与并指导了时蔬野菜烹制的创制、发掘和改进,其中就有张岱、李渔、袁枚等代表性人物。这为后来南京当地食野菜的饮食习惯起到开江引流作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代著名老饕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里,道尽了江南的至臻春味。品尝芦蒿后,他大为赞美,并曾写诗“初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在南京长大的曹雪芹,后来在《红楼梦》中也记录了一些野菜食物,如芦蒿炒面筋。在《随园食单》里,袁枚还专门辟出“杂素食单”,里面收录了不少南京人爱吃的野菜。
此外,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南京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丘陵、水系交错,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野菜生长。刘宋文人沈约有一首诗就描写了建康郊外菜园的风光。据了解,旧时的南京城里,荒地、空地多,如五台山前、清凉山后,其中有一部分即被人们辟作园圃。有些地方则由原先的繁华之地沦为瓜园菜圃,如王府园、万竹园、张府园等。
随着南京蔬菜品种越来越丰富,南京还出现了多部介绍当时蔬菜的菜谱,包括《白门食谱》《冶城蔬谱》《续冶城蔬谱》等。其中,《白门食谱》涉及蔬菜十多种,《冶城蔬谱》中列出了二十多种蔬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白门食谱》选录蔬菜不多,却标注了出产佳地,如王府园苋菜、板桥萝卜、西城外白芹等。而清凉山后的韭黄尤为著名。
春韭成为文人清简生活的象征
“山中佳味,首称春初早韭”《冶城蔬谱》中把“早韭”列为第一味。《说文》云,韭菜,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在《随园食单》中有一道韭菜盒子,原料也要选择春季头刀韭菜。
在现代人看来,韭菜是一种普通的蔬菜,但在古代,韭菜可是祭祀必备的贡品菜之一。韭菜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受到古人的关注,并进入国人的食谱。《诗经》中就有“献羔祭韭”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周颙以“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道出时令饮食的至高境界,将春韭和秋后的大白菜推为文人清简生活的象征。到了唐代,杜甫的一句“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更是让人从一把春韭中感受到战乱时期的人情暖意。
南宋《山家清供》中有道凉拌韭菜: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能利小水,治淋闭。
东南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系副教授李昕升据此分析,杜甫诗句中的“夜雨剪春韭”,写的并不是从菜畦里去剪韭菜,而是在写做凉拌韭菜的过程,韭菜码齐,拎着韭菜叶,将其根茎放热水中焯一下,“投冷水中,取出之,甚脆。然必竹刀截之,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醋拌着吃,能利小便。”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