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缝缝补补的29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缝缝补补的29年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22/11/36427266_1142595405.shtml

1971年,一位普通服务员向教员诉苦,为了买到一条“的确良”裤子,他攒了很久的票和钱,还去国营商店排了很久的队。这个看似平常的诉苦,却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建国已经22年了,作为富庶之地浙江省会杭州的国营宾馆工作人员,居然为了买一条裤子都如此艰难,委屈到要向日理万机的教员诉苦,那全国其他地区的情况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事实的确是如此,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在穿打补丁的衣服,而且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老百姓见都没见过“的确良”这种高档货。

直至1972年,中国年产化纤只有13.7万吨,约占全国纺织品原料的5.5%,纺织品重度依赖棉花为主的天然纤维,到1966年占比都高达77.9%。

1954年开始,全国实行布票制度。

老百姓的布根本不够用,当时全国棉花产量不足,甚至需要大量进口,1966年到1970年,每年的平均需要进口棉花4万吨,到1970年以后,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5万吨。

那棉花不够,我们为啥不种呢?这么大的国土,那么多的人口,难道还种不出个棉花?

事实就是,真种不出来。

主要原因就是棉粮矛盾。

这个话题要用至少800个字才能大概讲明白。

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工业体系和社会需求是一个系统项目,动一发而牵全身,一环扣一环。

建国以后我们人口增加迅猛,到了70年代,人口由建国初期的5.4亿增长到了8.3亿,农业生产压力巨大。

这时候棉粮矛盾就产生了,简单的说农业生产能力有限,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只能二选一。

俗话说的好,吃饱穿暖,吃饱是第一位,衣服能缝缝补补,没饭吃可不行,所以农业资源几乎全部倾向于粮食,就算这也粮食还是紧张。

这里所说的农业生产能力,主要说的就是化肥供应能力。

如果这时候,你还要和我聊什么天然绿色有机就闭嘴吧,在上世纪60年代,刚刚吃饱肚子的年代,能用上化肥就烧高香吧。

事实就是我们国产化肥因为技术设备原因产量有限,根本不够用,三分之一靠进口,而且缺口越来越大。

中国第一座化学肥料厂,南京永利硫酸铔厂

四川化肥厂 156项目时期前苏联援建****

为了优先保障粮食供应,每进口100万吨化肥,大部分都给了粮食,而每亩棉田只能多分到半公斤化肥。

甚至在1962年全国粮食紧张的时期,还不得已对棉花种植进行了人为减产,从8000万亩降到5246万亩。

这也是没办法,吃饱肚子是第一位。

那为什么国产化肥产能这么低呢?主要是因为轻工业投入不足。

为什么不投入轻工业生产呢,是因为工业优先发展顺序的不同。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因为各种原因也没有能力大规模发展外贸,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而国家工业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是重工业。

这个顺序是没错的,想发展轻工业,那所有的加工设备是哪里来的?所有设备上的特种零件是哪里来的?轻工业需要的海量的电力能源是哪里来的?挖石油,挖煤矿需要的现代化的挖掘设备是哪里来的?

全部依赖于一个强大的重工业。

所以几乎全部资源全部投入到了重工业,仅1965年三线建设开始到1972年这7年里,全国重工业产值增长112%,但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不到35%。

我们再来捋一下,70年代以前,国内纺织业主要依赖棉花,但是棉花种植让位于粮食种植,原因是化肥不够,吃饱穿暖我们选择了吃饱,而化肥不够的原因是先要发展重工业,所以轻工业投入不足,而把大部分资源投入重工业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国家建国初期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只能从头再来,建立一个工业体系首先就是建立重工业。

总的来说,工业基础差,导致我们在70年代没有足够的布料做衣服。

800字已用完,我已经尽力了,希望讲明白了。

总之,直到70年代初期,我们全国每年能收购的棉花,只够满足不到80%的纺织能力的需求,结果就是全国人民布不够用的。

1966年,全国人均年消费棉布量仅为6米,化纤的量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我们人均化纤消费量是7.5公斤,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3公斤。

小时候我爸有个现在看来很奇怪的衣服,就是假领子,这个衣服的发源地,就是我父亲的故乡上海。

1954年9月,上海对居民用布实行定量凭票供应,第一年,市区居民每年40市尺,郊区32市尺,之后的配给量逐年下降,到了1961年,市区居民每年只有9市尺,郊区是7.5市尺。

大家布不够用,只能省着用,衣服破了补一下,破到补不了了,就改成小孩的衣服,或者改成马甲背心之类的,再破了就改布兜子,再破了就当抹布,反正是一点都不能浪费。

年轻人总归想打扮的好看一点,在那个布料紧缺的年代,好看的底线就变成了,出门能穿一件有领子的衣服。

于是,在1960年的冬天,假领子在上海横空出世。

1960年11月12日,上海《新民晚报》第4版的“市坊见闻”中,有以下报道:

“普陀区恒大棉布店,根据城市人民秋冬季穿着习惯,试制了一批背心式无袖衬衫。这种衬衫,用料省,只用布1尺5寸左右,售价相应降低,洗涤方便。”

最关键的,是这种衣领只需要边角料就能做出来,而边角料不需要用布票,就能自由买卖。

故事回到开头,当教员听到服务员关于买衣服难的吐槽以后,找到相关人员,说:“买一件的确良不要千辛万苦,百辛百苦可不可以?我们也搞一点化纤。”

1973年,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技术交流的请示报告》,计划动用43亿美元的外汇,引进成套的技术和设备。

因此这个方案被称为“四三方案”,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三次大规模引进成套的工业体系。

四三方案与前两次不同的是,之前引进的几乎全都是重工业,而这次引进的主要是轻工业。

四三方案一共26个大项目,其中有13个是化肥项目,4个化纤项目,而重工业项目仅仅2个,这次技术引进,就是为了解决国家居民吃饱穿暖的问题。

还有一个不同,就是之前的工业技术设备引进,主要是和前苏联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合作,比如建国初期的156项目,而四三方案要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全部来自资本主义国家。

进口项目量最多的国家来自日本,之后分别是法国,德国,美国,荷兰,意大利,瑞士。

这主要的原因和我们当时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有关系,1971年10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些都是四三方案的有利条件。

四三方案建成后的结果如何?

1976年全国化肥产量高达524万吨,一亩地分摊到化肥7斤。

1983年12月,全国取消了纺织品的凭票供应,开始敞开来卖,中国老百姓用了29年的布票,正式作废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