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破地狱的仪式,喃呒师傅、义庄、捡骨、白居易的诗
有关破地狱的仪式,喃呒师傅、义庄、捡骨、白居易的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附录:有关破地狱的仪式,喃呒师傅、义庄、捡骨、白居易的诗
《破地狱》电影看完之后,因为对香港丧葬风俗不是很了解,就对电影里的一些细节做了检索,想解答心中迷惑。
整理如下,如有错漏还望补充。
【破地狱仪式】
“破地狱”仪式是香港地区一种富有深意的殡葬习俗,其由来和细节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一仪式,人们得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同时也为生者提供了心灵上的慰藉。
一、 “破地狱”仪式源自民间传说“目连救母”。
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见到亡母在地狱受苦,便请求释迦牟尼帮忙,最终用禅杖打破地狱门将母亲亡魂救出,使其得以解脱轮回。
因此,“破地狱”就是指喃呒师带领亡者,从九层地狱的束缚脱离出来。
这一仪式融合了广东的民间习俗,并在香港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2011年,包含“破地狱”主要仪式的盂兰胜会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破地狱”仪式细节
准备阶段:在仪式开始前,喃呒师傅会准备相应的道具,包括《破地狱真经》、小火盆、九块瓦片、桃木剑、白旙等。
这些道具在仪式中各有其象征意义,如火盆代表业火,瓦片象征九层地狱。
读经震慑:仪式开始时,喃呒师傅会先读一段《破地狱真经》,以震慑邪灵,为接下来的仪式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
摆放道具:接着,师傅会在灵堂中间放置小火盆,并在周围围上九块瓦片,象征九层地狱和业火。
踏罡步斗:随后,喃呒师傅会按照特定的步伐,绕着火盆行走,这一动作被称为“踏罡步斗”,象征引导亡者灵魂。
如果不止一位喃呒师傅做法,还会围着火盆转圈。
破瓦驱邪:在绕行完毕后,喃呒师傅会挥舞桃木剑,象征驱逐邪灵。然后用剑击碎瓦片,打破地狱之门,象征亡者从此脱离地狱的束缚。
跃火超脱:最后,喃呒师傅会舞动代表引导先人的白旙,抱着先人的荐位,含一口清水喷向火盆。当火盆里的油遇到水花腾起大火时,师傅一跃而起穿腾而过,象征带逝者脱离地狱火海,完成仪式。
三、现代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破地狱”仪式的一些环节已经有所简化,如“跳油锅”等高风险动作已经不多见。
整个仪式流程也尽量精简到20分钟左右,以确保安全。同时,一些殡葬经纪为了增加收入,也会建议家属进行“破地狱”仪式,使得这一仪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业化。
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破地狱”仪式的核心意义——对生者的慰藉和对亡者的尊重——始终未变。
【喃呒师傅】
喃呒师傅在香港及一些华人社区中,是中式丧葬礼仪中非常重要的角色。
喃呒师傅,又称喃呒先生,通常是指在丧葬仪式中为先人超度的法师。
他们执行的仪式偏向道教的斋醮科仪,如破地狱、祭幽及贺神等。
尽管喃呒师傅的仪式与道教有关,但他们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道士,而是一个服务性行业的从业者。
超度亡灵:喃呒师傅的主要职责是为逝者超度,帮助他们解脱轮回之苦,同时也为生者提供心灵慰藉。
仪式主持:在各种功德法事、诞期斋醮中,喃呒师傅会身穿红黄大袍,头戴黑帽,主修符箓,并主持仪式。
传承与学习:喃呒师傅的技艺通常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一位合格的喃呒师傅从学徒到出师可能需要约20年的时间。
尽管喃呒师傅的仪式与道教有关,但他们与道士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道士通常会在神坛、庙会等场合活动,而喃呒师傅则主要专注于为逝者主持道场。此外,道士通常需要出家修行,而喃呒师傅则不需要出家,只在执行仪式期间斋戒。所以电影里黄子华送上烤乳猪的时候,HELLO文勃然变色。
【义庄】
香港的义庄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独特功能的社会设施。
义庄,指的是暂时存放未安葬棺骨的特定场所。在香港,义庄的主要功能是临时存放遗体,等待家属认领或安排下葬。
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处理逝者遗体的场所,特别是在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时代,义庄为许多贫困家庭或远离家乡的逝者提供了帮助。
香港义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大量广东各县市及海外人员来港打工,如不幸身故,因缺乏冷藏设施,尸体容易腐烂发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富有的人或团体出资创办了义庄,为逝者提供临时存放遗体的场所。
其中,东华义庄是香港最著名的义庄之一,由香港东华三院于1875年成立,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执骨】
在电影《破·地狱》开头出现的取骨(也称为“执骨”)片段,其实反映了一种香港特有的葬礼文化,即二次葬文化中的捡骨仪式。
一、捡骨仪式的背景
在古代,人们认为先人的骸骨如同黄金般珍贵,既避讳又尊敬。
因此,在亲人去世后土葬三到五年后,家属会选择一个吉日,聘请专业的捡金师(或称执骨师)开坟捡骨。捡出的骸骨会用白酒擦洗干净,然后按顺序装进金瓮(一种陶土罐,也称金坛、金棺),这一过程也被称为蒸骨。
二、电影中的捡骨仪式
在电影《破·地狱》中,道生跟随秦沛学习时,所看到的“执骨”操作,正是这一仪式的体现。
捡骨师会仔细地将遗骨从坟墓中取出,并清理掉附着在骨头上的泥土和其他杂质。
寓意:这一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寄托了生者对逝者安息的祈愿。同时,它也体现了香港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传统的坚守。让他们有机会再次与逝者“接触”,并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又及:我也查了一下香港的土葬规定,由于香港土地资源有限,加上人口密集,土葬权受到严格的限制。墓穴的使用期限也是有限的。一旦墓穴使用期满,坟墓将被拆除,以便重复利用墓地。所以不知道这个片段的背景是不是因为这个?
【白居易的诗句】
电影《破·地狱》最后引用的白居易的诗句出自《 自觉二首·其二》,借由佛教思想传达了一种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自觉二首·其二
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
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
几许平生欢,无限骨肉恩。
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
悲来四支缓,泣尽双眸昏。
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
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
抖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
回念发弘愿,愿此见在身。
但受过去报,不结将来因。
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
不将恩爱子,更种悲忧根。
这组诗表达了白居易通过对比自己与同龄人的外貌和心态,以及描绘亲人离世的悲痛,他认识到忧乐对人生的影响巨大,不畏不忧才是消除老病的良药。同时,他也从佛教中寻求解脱,希望通过修行达到内心平静、超脱生死的境界。
【客途秋恨】
南音是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曲种,这次花了点时间去看唱词。
《客途秋恨》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秋日,男主角自称“小生缪姓乃就莲仙字”,他深情地回忆着与多情歌女“麦氏秋娟”的过往。
全文唱词如下:
(南音)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小生缪姓莲仙字,为忆多情妓女麦氏秋娟。见渠声色性情人赞羡,更兼才貌的确两相全。今日天隔一方难见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你睇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独倚蓬窗思悄然。耳畔听得秋声桐叶落,又只见平桥衰柳锁寒烟。第一触景更添情懊恼,亏你怀人愁对月华圆。旧约难如潮有信,新愁深似海无边。亏我情绪悲秋同宋玉,况且在客途抱恨你话对乜谁言。
这段南音我特别喜欢,有B站账号的可以听听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b411E7yd/?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d1850053b4e7f8a35de8ae84298f2cc5
这真是一部可以好好琢磨细节的电影,我好开心(请用粤语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