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中的忠烈:李若水的壮烈人生
靖康之耻中的忠烈:李若水的壮烈人生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国破家亡之际,有人选择屈膝投降,也有人选择了慷慨赴死。李若水,就是那个在国家危难时刻,以生命诠释忠诚与气节的忠臣。
一、官家无能,败亡已定
北宋的灭亡,与被称为“六贼”的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等人的专权腐败密切相关,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则是宋徽宗赵佶。这位自称“文化人”的皇帝,对书法绘画的兴趣远胜于治国,蔡京正是凭借书画才得以进入宫中,并经常劝说宋徽宗享乐,“陛下当享天下之奉”。凭借宋徽宗的欢心,蔡京几度担任宰相。
北宋的富庶只属于汴京的达官贵人,老百姓却要承受沉重的苛捐杂税。在蔡京及其党羽粉饰太平的同时,底层人民纷纷起义反抗,其中最著名的是方腊起义。虽然未能推翻宋王朝,但沉重打击了宋朝地主阶级在东南地区的统治。
在北方,与北宋、西夏并立的辽国虽然日薄西山,但其手下的女真族长完颜阿骨打却带领部下崛起。金国建立后,与宋朝达成“海上之盟”,约定共同灭辽。然而,短视的宋朝统治者并未想起“唇亡齿寒”的典故。
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被扑灭;宣和六年(1124),辽天祚帝逃亡漠外,金国兑现盟约,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的西部六州归宋。在宋徽宗眼中,内忧外患都已解决,加上金国言而有信,自己可以继续享乐。但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大宋已经被金人视作任人宰割的肥肉。
二、积蠹已久,耿耿烈臣
宣和六年(1124),已经老到“目昏眊不能事事”的蔡京再度被宋徽宗起用为相,政令皆由其小儿子蔡眥执掌。蔡眥也不是忧国忧民的人,在家族耳濡目染下,他与妻兄韩木吕恣意为奸,窃弄威权,遭到蔡眥长兄蔡攸的攻击。蔡攸攻击并非出于正义,而是因为早已自立门户,与父亲互为政敌。
面对朝堂混乱,刚到而立之年的太学博士李若水劝说尚书左丞李邦彦起来反抗,认为国朝艰难是因为“积蠹已久,致理惟难”,力荐李邦彦要礼贤下士,“置驿求贤,解榻待士,采其寸长远见,以兴治功”。但李邦彦并未采纳这番肺腑之言,他也是阿谀顺承的佞臣。
眼见右丞白时中沦为蔡京父子的发声筒,左丞李邦彦称病告退是因为不满上位的是蔡眥而不是自己,李若水决定自己站出来。靖康元年(1126),开府仪同三司高俅去世,宋钦宗赵桓打算按照以往大臣去世后的待遇来安葬高俅,李若水直接开喷:“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虽然宋钦宗没有真的鞭尸,但也同意草草处理这位活跃在父亲身边的佞臣。
宋钦宗在即位之初还是有些收复故土安定国家的想法,金太祖、金太宗虽然答应将朔、武、蔚三州归还于宋,但主将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不仅不答应,反而想以此为借口攻伐富庶的大宋。为了拿回三镇,李若水自告奋勇前往,被宋钦宗予以厚望。
三、靖康之耻,凌迟不屈
李若水在云中与完颜宗翰达成合约后南归,没想到金兵不守信用,竟发兵攻宋,李若水向宋钦宗言明“言和议必不可谐,宜申饬守备”。但由于宋钦宗摇摆不定的性格加上投降派的大臣们煽风点火,导致错失了最好的反抗时机。金兵攻下开封外城,命宋徽宗赵佶到金营投降。
宋钦宗代父入金营,被百般羞辱不说,还签下种种亡国条约。金人又要求宋钦宗到金营商谈,直到这时,李若水等人才意识到金人是打算灭亡宋朝。李若水力劝宋钦宗入金,“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哪成想这正中金人下怀,宋钦宗和李若水等人沦为阶下囚。
为了彻底屈服宋朝,金人又提议另立新帝,完颜宗翰来询问李若水,又是被后者一顿痛骂,“汝为封豕长蛇,真一剧贼,灭亡无日矣”。但言语的激烈却无法阻止亡国的事实,金人先是破开李若水的嘴唇割下舌头,后又挖出他的怒目,断去他的手指,眼见李若水依然不肯屈服,最终将他凌迟处死。李若水死时年仅三十五岁。
哪怕没有李若水劝宋钦宗入金营,北宋灭亡也不过是往后推延了几日,但能在如此年轻之时仍然抵住诱惑,不做亡国之臣,如李若水故事者又有几人?宋亡之际,有种师道、李纲、张叔夜等善战者谋勤王之法,有李若水、赵鼎等刚正者拒投降之策,可惜徽宗、钦宗宁愿相信手握屠刀的金人,也不愿为了那些浴血奋战的战士们而顽强抵抗,与苟且偷生的他们相比,李若水那颗刚烈不屈的心如同明珠蒙尘,何其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