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模型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模型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强调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建模发生的,并受到注意力、动机、态度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该理论解释了影响人们学习方式的环境和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人类70%的行为习得并非通过直接强化,而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后果实现的替代学习。
什么是社会学习理论?
在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行为学派成为一股主导力量。行为主义者提出,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关联和强化过程对环境的直接体验的结果。班杜拉的理论认为,直接强化不能解释所有类型的学习。例如,儿童和成人经常表现出对他们没有直接经验的事物的学习。即使您一生中从未挥动过棒球棒,如果有人递给您球棒并告诉您尝试击中棒球,您可能知道该怎么做。这是因为您已经看到其他人亲自或在电视上执行此作。
他的理论增加了一个社会元素,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人来学习新的信息和行为。这种类型的学习被称为观察性学习,可用于解释各种各样的行为,包括那些通常无法用其他学习理论解释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有三个核心概念。首先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的想法。接下来是内部心理状态是这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概念。最后,该理论认识到,仅仅因为学到了某些东西,并不意味着它会导致行为的改变。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来学习
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涉及一个名叫Bobo的娃娃。班杜拉证明,儿童会学习和模仿他们在其他人身上观察到的行为。班杜拉研究中的儿童观察到一个成年人对Bobo娃娃采取暴力行为。当孩子们后来被允许与Bobo娃娃在一个房间里玩耍时,他们开始模仿他们之前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
班杜拉确定了观察学习的三种基本模型:
- 实时模型涉及实际的个体演示或表演行为。
- 符号模型涉及真实或虚构的人物在书籍、电影、电视节目或在线媒体中展示行为。
- 口头教学模型涉及对行为的描述和解释。
精神状态对学习很重要
班杜拉指出,外部和环境强化并不是影响学习和行为的唯一因素。他还意识到,强化并不总是来自外部来源。一个人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动机在决定行为是否是后天习得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他将内在强化描述为一种内部奖励形式,例如自豪感、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对内部思想和认知的强调有助于将学习理论与认知发展理论联系起来。虽然许多教科书将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理论放在一起,但班杜拉本人将他的方法描述为“社会认知理论”。
学习不一定会导致改变
那么,我们如何确定何时学到了什么呢?在许多情况下,当显示新行为时,可以快速确定是否发生了学习。例如,当您教孩子骑自行车时,您可以通过让孩子独立骑自行车来快速确定是否发生了学习。但有时,我们能够学到东西,即使这种学习可能不是立即显而易见的。虽然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会导致行为的永久性改变,但观察性学习表明,人们可以在不展示新行为的情况下学习新信息。学习是内在的认知过程,而行为改变是外在表现。
社会学习理论的4个阶段是什么?
班杜拉(1969,1971,1977)提出的四种中介过程。除非认知过程在起作用,否则观察性学习不会发生。这些心理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中介(即干预),以确定是否获得了新的反应。因此,个体不会自动观察模型的行为并模仿它。在模仿之前有一些思考,这种考虑被称为中介过程。这发生在观察行为(刺激)和模仿或不模仿(反应)之间。
1. 注意
注意力过程至关重要,因为仅仅接触模型并不能确保观察者会注意(Bandura,1972)。模型必须引起观察者的兴趣,并且观察者必须认为模型的行为值得模仿。这将决定是否对行为进行建模。个人需要注意行为及其后果,并形成行为的心理表征。要模仿一种行为,它必须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每天都会观察到许多行为,其中许多行为并不值得注意。因此,注意力对于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他人模仿它极为重要。
2. 保留
班杜拉强调了模仿中的保留过程,即个体象征性地将模型的行为存储在他们的脑海中。为了成功模仿,观察者必须将这些行为保存为符号形式,积极地将它们组织成易于回忆的模板(Bandura,1972)。行为被记住的程度如何。这种行为可能会被注意到,但并不总是被记住,这显然会阻止模仿。因此,重要的是形成对行为的记忆,以便观察者稍后执行。很多社交学习并不是即时的,因此这个过程在这些情况下尤为重要。即使该行为在看到后不久就被再现了,也需要有一段记忆可以参考。
3.再现
这是执行模型刚刚演示的行为的能力。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我们希望能够模仿的行为,但这并不总是可能的。我们的身体能力限制了我们,所以即使我们想复制这种行为,有时我们也做不到。这会影响我们是否尝试模仿它的决定。想象一下一位90岁的老太太在观看《冰上舞蹈》时难以行走的场景。她可能意识到这项技能是可取的,但她不会试图模仿它,因为她身体无法做到。
运动复制过程使用观察到的行为的内部符号图像来指导动作(Bandura,1972)。观察者使用这些符号作为参考,内部复制行为,即使它没有在外部显示(Manz & Sims,1981)。
4. 动机
最后,激励和强化过程是指模仿模型行为的感知到的有利或不利后果,这些后果可能会增加或减少模仿的可能性。执行行为的意愿。观察者将考虑行为之后的奖励和惩罚。如果感知到的回报超过感知到的成本(如果有的话),观察者就更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如果替代强化对观察者来说不重要,他们就不会模仿这种行为。
如何在研究中应用
1. 确定研究主题与核心变量
明确研究问题:例如:“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是否源于对媒体暴力内容的观察学习?”选择理论中的关键变量:观察学习(注意力、保持、再现、动机);示范者特征(权威性、相似性);强化类型(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环境与行为的交互作用(交互决定论)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1) 实验研究
设计观察学习场景:例如,让被试观看示范者完成某项任务(如解决难题),随后测试其模仿行为。控制变量:示范者的身份(权威人物 vs. 普通人);行为后果(示范者是否被奖励或惩罚)。测量指标:模仿行为的频率;自我效能感问卷得分。
(2) 观察性研究
自然情境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中如何模仿同伴或成人的行为,分析环境(如家长反馈)如何影响模仿行为。案例分析:研究社交媒体网红对青少年消费行为的示范效应。
(3) 问卷调查与量表
测量自我效能感:使用班杜拉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分析其与学习行为的关系。替代性强化调查:例如,询问员工是否因同事的成功经验而改变自身工作策略。
(4) 纵向追踪研究
研究长期暴露于特定环境(如学校、家庭)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验证交互决定论的动态过程。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量化分析:使用回归分析检验“观察学习频率”与“行为模仿”的相关性;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环境、个人因素与行为的交互作用。质性分析:通过访谈或文本分析,探究个体对示范行为的认知过程(如注意力分配、动机形成)。
4. 应用场景示例
(1) 教育领域
研究问题:教师示范如何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法:实验组:教师展示解题策略并给予替代性强化(如表扬其他学生);对照组:传统讲授法;测量学生的解题效率和自我效能感变化。
(2) 健康心理学
研究问题:如何通过社会学习减少吸烟行为?方法:设计反吸烟广告,展示吸烟者的负面健康后果(替代性惩罚);测量观众吸烟意向的变化。应用社会学习理论时,需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变量,并通过实验、观察或调查验证理论假设。重点在于:明确“示范者-行为-环境”的互动关系;关注替代性强化和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根据研究领域灵活选择方法(如教育实验、组织追踪研究)。通过这种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不仅能解释行为成因,还可为行为干预(如教育策略、公共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测量问卷
- 观察学习量表(Observational Learning Scale):评估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进行学习的程度,通常包含多个维度,如是否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等。
- 自我效能感量表(Self-Efficacy Scale):由班杜拉本人的研究发展,测量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成功执行行为的信心,反映自我效能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 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评估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的社会支持情况,包括来自家庭、朋友和同伴的支持。
- 行为意图量表(Behavioral Intention Scale):探讨个人对于模仿他人行为的意图,了解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决策的影响。
- 学习动机问卷(Learning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评估个体的学习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外在动机(如获得奖励、社会认可)等。
- 社交学习问卷(Social Learning Questionnaire):具体评估个体在社交环境中习得和表现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