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说“瑶”
每日一字:说“瑶”
瑶林玉树:形容人容貌智力出众,出自《南歌子·郭小娘道装》词:"瑶林玉树出风尘,不是野花凡草,等闲春。"与成语"瑶林琼树"相同。
"瑶"字的字形演变及来源
"瑶"字由"王"和"䍃"组成,篆文中的"䍃"字从肉从缶。演变至隶书时线条更趋于流畅,演变至楷书时,"肉"变为"爫"字。
瑶,其汉字来源有两种。最早来自于《说文》一文中,"瑶,石之美者。"是一种对美玉的解释,比喻美好,珍贵,光明洁白;另外一种是来自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瑶族。瑶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泰国北部、老挝和北部湾等地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简称为瑶。汉字瑶的来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遥"的省略,表示路远。瑶,篆文(王,玉)(遥,远),表示远山玉石。
东巴文化
东巴文是一种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
东巴音乐是东巴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独特的器乐与声乐构成了各种音乐形象,反映了纳西人的情感及其社会生活。
东巴器乐包括了吹奏乐、打击乐以及弹唱乐等形式,主要使用直笛、葫芦笙、海螺、牛角号、口弦、碰铃、板铃、扁鼓以及琵琶等乐器。每当有重要的仪式开场或结束时,上述乐器便同时奏响,典雅肃穆,热烈有序,闻者顿生庄重之感,情不自禁地出"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慨叹。东巴声乐则主要是诵经调。每当东巴为人家念诵经文作各类法仪时,往往都是个人或集体的声情并茂的唱诵表演,再配上几样小乐器的伴奏,十分悦耳动听。
瑶族文化中的"瑶"字
在瑶族文化中,"瑶"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传统和语言十分独特。在瑶族文化中,瑶族人将"瑶"字视为自己的象征和代表,这也是瑶族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传统的瑶族舞蹈、歌曲等艺术形式中,也常常使用"瑶"字作为某种隐喻或象征。
思政导航
关于瑶族的民间故事:瑶族牛生日的传说瑶家有一说:"盘古开天,鲁班造墙,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瑶族古藉《盘天大歌》和《过山榜》中说:演卵两年发大水,天下万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俩,藏入葫芦飘水上。才得以延续人类。后来盘王登殿,赐瑶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种,安居乐业。然而,瑶山地区,穷山恶水,尽管人们辛勤耕种,仍然朝不保夕。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访民情,看到瑶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岭崇山之中,刀耕火种,生活艰难,于是禀告天庭。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间,牛王下凡来耕田。自从牛王来到人间后,瑶家人就开始耕田插禾,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感谢牛王,瑶家人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农历四月初八)作为传统节日牛生日。
"含瑶",字面上看是指瑶被包含在内,但在诗词中,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情感状态。这种态度和状态的核心是"清新淡泊",即不被尘世的浮华所迷惑,保持一颗纯净、高雅、坚韧的心灵。这种心灵不但能够承受世间的磨难和挫折,而且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人间的真情。
"瑶"字含义
"瑶"是形声字,从玉,䍃声。"玉"作形旁表意,表示其本义与玉石有关;"䍃"用作声旁表音。"瑶"本指美玉,《尚书·禹贡》:"瑶琨筱荡。"毛传:"瑶琨皆美玉。"疏:"王肃云:瑶琨,美石次玉者。"《诗·大雅·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瑶琴"指用美玉装饰的琴,泛指精美贵重的乐器。"瑶佩"指玉制成的佩饰。"瑶华"指美玉。
美玉色泽漂亮受人喜爱,所以"瑶"又常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常用作称美之辞。《列子·周穆王》:"逐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瑶池是神话中的昆仓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住的地方,又指美池,多指宫苑中的池。"瑶宫贝阙"原指海中官股,泛指华美的房屋。"瑶花琪草"比喻奇异鲜艳的花草。
词性("瑶")
- 动词:通"摇",摇动。
- 名词:似玉的美石,也泛指美玉。
- 一种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