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证实:赖床30分钟,状态真的会更好
最新研究证实:赖床30分钟,状态真的会更好
最近,一条关于“赖床30分钟可能会变聪明”的微博热搜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个说法是否真的有科学依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最新研究。
研究背景与方法
这项研究发表在《睡眠研究杂志》上,主要通过两组实验来探讨赖床对认知和情绪的影响:
调查实验:研究人员对1732名志愿者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是否有闹钟响后继续赖床的习惯,并总结出爱睡回笼觉的人的特征。
睡眠实验室实验:研究人员选择了31名习惯性赖床的志愿者,在睡眠实验室观察了他们的睡眠情况。其中一个早晨允许他们赖床30分钟,另一个早晨则要求他们在闹钟响起时立即起床。然后,研究人员测量了他们的睡眠质量、认知能力、皮质醇水平和情绪波动。
实验结果
赖床可以避免“犯迷糊”和“起床气”
研究发现,赖床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调查的1732名志愿者中,有69%的人至少偶尔会在闹钟响后多睡一会儿。在经常赖床的人中,高达60%的人表示刚醒来时会感到非常困倦。这些人平均需要22分钟才能完全清醒,平均每8分钟就会设定一个闹钟提醒自己起床。
研究还发现,已经养成赖床习惯的人会受到“睡眠惯性”的影响。就像老旧电脑开机缓慢一样,人们从深睡状态中被唤醒时,大脑的启动也会显得格外困难。这种影响通常在醒来40分钟后自然消散。但有趣的是,如果在闹钟首次响起后选择再额外睡上30分钟,就可以直接抵消“睡眠惯性”,让人在醒来时就拥有敏捷的头脑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谁更容易赖床?
研究发现,赖床的倾向可能与年龄、睡眠时型以及午睡时长有关联。从年龄层面来看,倾向于“再睡五分钟”的人群平均年龄较那些闹钟一响便能立刻起床的人年轻约六岁。此外,他们属于“夜猫子”的概率高出四倍,且他们的午睡时长略短,平均减少13分钟。
多睡一会儿,真的能有效补觉吗?
研究者们发现:赖床的时候真的在补觉!同时又不会睡得太沉,能保证被再次唤醒的时候神清气爽。睡眠检测的数据表明,尽管参与者的睡眠在赖床的半小时内受到闹钟的干扰,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睡了大约23分钟!此外,由于他们的睡眠主要集中在N2睡眠期,几乎不涉及深度睡眠,因此当他们被唤醒时通常处在浅睡眠期,这保证了他们不会在醒来时感到昏沉和疲惫。
换句话说,额外的30分钟赖床时间就像是一段小憩,其效果与午休颇为相似。因此,和午休不宜过长一样,赖床也应适度。如果过度赖床,进入到深睡眠阶段,不仅难以被叫醒,就算醒来也可能会感觉身体不适和精神不振。
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项研究中的第二个实验的样本量较小,因此结论仅可作为参考。如果大家对此感兴趣,不妨自行比较一下自己在赖床和不赖床两种情况下,刚起床时解数学题的速度、记忆单词的准确性以及情绪及疲劳程度的差异~
本文原文来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