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厌学”的孩子:体验生活的苦,还是苦口婆心的劝?
教育“厌学”的孩子:体验生活的苦,还是苦口婆心的劝?
当孩子进入五年级后,厌学情绪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面对这一挑战,家长们常常陷入两难:是让孩子提前体验生活的艰辛,还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坚持学习?
两种教育方式的探讨
体验生活的苦
"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这句老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让孩子提前体验生活的艰辛,确实能让他们更直观地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有位家长曾"狠心"带孩子去工地搬砖,仅仅半天时间,孩子就主动要求回去上学。
这种教育方式最大的优点是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有家长带孩子捡垃圾,本意是想让他们明白生活的不易,结果孩子却因为卖废品而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
苦口婆心的劝说
相比体验生活的苦,苦口婆心的劝说显得更为温和,更适合大多数孩子。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或身边人的故事,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劝说时一定要注意态度和方式。如果孩子对说教产生逆反心理,父母继续说教只会适得其反。
寻找教育的平衡点
事实上,无论是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苦,还是苦口婆心的劝说,都不是万能的育儿良方。在学习这条路上,父母要做的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爱上学习。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少操心,孩子的成绩才能有明显提高。
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
最好的办法是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点,再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成长环境,做相应的调整。当孩子学习比较累的时候,父母可以带他们出去体验生活;当孩子在外面吃不了苦的时候,就让他们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具体实施策略
- 个性化教育
作为父母,应该深入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所在,然后为他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如果孩子性格比较内向,那他可能更需要情感的引导,所以耐心劝说更适合他;如果孩子性格外向,动不动还会闯点小火,那父母让他们体验生活的苦,说不定可以磨磨他们的性子。
- 适时调整策略
孩子不是一成不变,他们的性格也会根据压力、环境发生改变。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要保持敏锐的洞察能力,时刻观察他们的反应和变化,适时做出调整。有一位妈妈表示,她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第一周苦口婆心劝说,第二周带他体验生活的苦,然后问孩子的感受。
- 强调正面激励
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父母都应该正面激励孩子。很简单的道理:没有正面激励,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动力呢?他们还小,需要语言、物质等方面的奖励。而这些正面激励会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每一次努力和进步,就算特别小,也会被父母肯定,会更加自信。
- 榜样的引导
都说孩子一面镜子,在他们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句话就是在告诉父母:孩子没有那么优秀,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源于父母。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相处中,总是像孩子传递积极的正能量,那结果肯定不一样。想让孩子爱上学习,那父母也要营造这样的氛围感。在家里布置专门学习的地方,顺带着跟孩子一起读书,从细节处引导他们爱上学习。
结语
厌学是一种情绪,父母要做的不是选择哪一种教育方法这么简单,而是用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和智慧带他们走出不好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