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历代绘画中的舟船意象
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历代绘画中的舟船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舟船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从秦汉时期的战船到明清时期的文人画舟,舟船意象在历代绘画中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由实用到象征的转变过程。《浮泛江海:中国历代绘画中的舟船意象研究》一书,通过梳理中国历代绘画中的舟船意象,展现了这一文化符号的演变轨迹及其深刻的美学价值。
秦汉时期的船
秦汉时期的船舶形象在多种考古发现中得到体现,包括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以及帛画壁画。其中,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尤为引人注目。这批出土文物共有9件,大小不一。其中一件名为“船纹铜提筒”的铜筒上刻有四组船纹,似乎描绘了一支船队战争胜利后凯旋的场景。这些船只的图案非常详细,船体结构清晰可见,包括甲板和分舱设计,船上装载着大量战利品,其中一个舱室内装满了铜鼓,图案中还绘有海洋生物,如海龟、海鱼和海鸟,船上有“羽人”战士形象,他们或提着敌人首级,或正在处置俘虏。这些船只图案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为完整的古代海船图形资料。它们不仅展示了当时的造船技术,也反映了南越王国的海洋文化。这些发现表明,海洋渔猎经济在南越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划船游乐图》是一幅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的西汉时期帛画。该画描绘了一艘载有六名女性乘客的船只在水中航行的场景。从图像学的角度来看,这幅画可能寓意着墓主人在侍从的陪伴下前往冥界或理想的彼岸。这幅帛画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丧葬观念和宗教思想。它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憧憬,以及对逝者最终归宿的美好期望。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这幅画为我们理解西汉时期的丧葬文化和宗教信仰提供了重要的视觉证据。画作展现了西汉时期精湛的绘画技艺,从画工追求用线的技艺和表现方法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雏形正在形成。这幅画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也是研究汉代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
魏晋时期的船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创作而成,画面通常分为五幕十二景,描绘曹植与洛神邂逅、定情、分离的过程。其中“泛舟”一段所描绘的双体画舫,相较于曹植原诗中的轻舟,更像是对东晋时期真实船型的再现。这艘船形制宏伟,结构精巧,装饰华丽,在波涛翻滚的逆流中平稳航行。正如赋中所述:“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这不仅象征了曹植对洛神的执着和不舍,也体现了顾恺之对原作中人神交往的独特感悟,以及其超凡脱俗的艺术理想追求。
楼船所具有的自西汉以来追求神仙思想这一隐喻性象征含义(神仙好楼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六朝人希望借助楼船来达到与神仙的感通,当与汉朝人并没有多少差别。“曹植遇宓妃于洛水”,显然实现了这一理想,通过“楼船”完成了人神的相遇、感通,由此完成了对现实的超越和提升。这一图像中出现的“楼船”形象是六朝以来呈现的最为鲜明的“舟渔”图像,具有内在的精神性寓指。
隋唐时期的船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卷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该作品以青绿为主色调,描绘了一幅春日融融的山水景象,展现了隋代山水画的新格局。《游春图》在构图、用笔和用色上都有创新,突破了早期山水画的局限,为后世山水画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游春图》中舟船扮演着关键的艺术和文化角色。
春日湖光,波澜微漾。一叶画舫,缓缓驶来。船尾一位舟子正轻撑长篙,而船上的三位佳人仪态婉约,远眺水天一色,好似已沉醉于这幅天然画卷之中。正如诗句所言,“画船亦有诗兴好,娟娟未必飞梁尘”。画船上的美人们此时定然无心沉迷于歌声绕梁的欢愉,她们已被这旖旎的自然风光所吸引,诗兴盎然。作为画面构图的重要元素,舟船不仅平衡了整体布局,还通过与浩瀚山水的对比营造出“小中见大”的意境。舟船对应着“游春”主题,展现了士人阶层亲近自然、追求闲适的审美情趣。舟船与周围山水融合,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意境。
根据苏伯衡和桑以时的题跋,我们可以深入解读《临流独坐图》中舟船的意象。画中描绘了一艘小舟,长系于太古石边,停泊在古老的渡口。这艘小船不仅是画面构图的重要元素,更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既代表了隐逸生活的理想,又暗示着精神自由的可能性。舟船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既是观者进入画面的入口,也是画中文士与自然交融的工具。“太古石”和“古渡”的描述赋予舟船跨越时空的神秘感,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咫尺天涯”的艺术境界。舟船与周围的流水、山石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优美的自然景象。更重要的是,舟船成为文人情怀的寄托,象征着随时可能启程通往理想境界的精神追求。
赵孟頫《松阴晚棹图》描绘了一位身着白衣的高士,他悠闲地偃卧在篷舟中,欣赏着江岸的风景。前景中有两棵高大的古松,给人以庄重感。远处则是云雾缭绕的山峦,营造出朦胧的氛围。这幅画巧妙地融合了人物、树木、山水和舟船等元素,展现了传统中国绘画中常见的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画中高士应是赵孟頫个人写照,赵孟頫作为宋室宗亲,在元朝统治下经历了复杂的人生转折。
舟船作为画中的重要元素,不仅是赵孟頫游历江南的工具,也象征着他在仕途和隐逸之间的徘徊。整幅画的氛围宁静而略带感伤,反映了赵孟頫在仕元后复杂的心理状态:既有对现实的无奈接受,也有对精神家园的不懈追求。
明清时期的船
外销画中的船舶绘画是一种中西合璧的艺术形式,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笔法、构图等特点,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透视、明暗、色彩等技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外销画中的船舶绘画也体现了画家的个性和创造力,他们根据不同的船舶种类、功能、用途、航线等进行绘制,展现了对船舶的专业知识和了解,也表达了对船舶的情感和态度。
舟船文化
作者在这本书里细细地搜罗了古往今来与船有关的多幅画作,让读者在阅读时常常感到兴趣盎然,同时再一幅幅地为读者解读,使读者对舟船这种交通工具在绘画和文化中的意象若有所悟,掩卷之余,仿佛将一条时间长河中的所有舟船陈列在一起观赏,不禁生出今夕何夕的感慨。
传统文化是什么?它并不虚无,而是存在于无数个历史画卷中的一叶叶小舟,当我们乘着这些小舟驶往那些遥远的古人时,就再次体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后世各代的继承与创新,舟船意象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也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在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的交融影响下,舟船意象逐步超越了单纯的物质形态,成为承载人生哲学、精神追求的重要文化符号。舟船自由飘逸、顺应自然,以及普度众生的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自我修养和超脱的理解。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了舟船意象深厚的美学价值,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支撑。
在现代社会中,舟船意象仍然具有重要的审美意蕴和启发意义。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舟船意象可以被重新诠释和创新,体现现代艺术的审美追求。舟船意象可以被用来表达现代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体现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和哲学思考。同时,舟船意象也可以被用来探索现代艺术的新形式和新语言,推动现代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古人在观察自然时,看到沧海茫茫,“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又或是江河渺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认为水天相连,因而推想到乘船可以到达天河。这种浪漫的想象成为了“仙人乘槎”故事的基础,展现了古人通过自然观察延伸出来的丰富联想和创作灵感。通过这些传说和艺术,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持久渴望。这也是我们把现代航天器称为宇宙飞船的文化根源,“航”的本义即为行船横渡或驾小舟行于水上,从“槎”到“神舟”和“天舟”太空飞船,从江河湖海到宇宙星辰,舟船文化从来没有因为时代的更替而断开。
山水烟云间,一叶扁舟托寄士人情怀;江海浩渺中,舟楫往来见证岁月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