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工资计算标准及缺勤扣款规定
劳动法工资计算标准及缺勤扣款规定
一、劳动法工资计算标准缺勤扣款
在劳动法中,工资计算标准及缺勤扣款有明确规定。工资计算标准通常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执行。正常出勤月工资一般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等部分组成,具体构成依合同及公司薪酬制度确定。日工资的计算方式为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月计薪天数为(365天-104天)÷12月=21.75天。小时工资则为日工资÷8小时。
关于缺勤扣款,需区分不同情况。若是事假缺勤,用人单位通常可按请假天数扣除相应日工资。但扣除后剩余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病假缺勤,员工请病假应提供医院相关证明,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需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支付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
旷工缺勤,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行为,用人单位可按规定扣除旷工当天的工资,还可能依据规章制度给予相应纪律处分。但相关扣款及处分规定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且在规章制度中有明确公示,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劳动法罚款扣工资规定是什么
《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罚款扣工资有明确规定:
(一)合法性原则。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对员工进行罚款。罚款本质上属于行政处罚范畴,企业不是行政执法机关,一般情况下没有罚款的法定权力。除非员工的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且有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才可进行相应扣减。
(二)有限性原则。即便员工存在过错导致单位损失,单位扣除工资也有一定限制。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三)合理性原则。扣减工资的数额应当与员工的过错程度以及给单位造成的损失大小相适应,不能过度扣减,否则将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应依法依规制定和执行相关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不合理的罚款扣工资行为引发劳动纠纷。
三、劳动法对扣工资怎么处理
劳动法对于用人单位扣工资的情形有明确规定及相应处理方式:
一是用人单位不得无故克扣劳动者工资。若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二是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责令支付赔偿金。
三是劳动者若遭遇用人单位违法扣工资的情况,可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求用人单位返还违法扣除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