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5年央视采访首谈房价!你的房价还能再涨起来吗?
重磅!2025年央视采访首谈房价!你的房价还能再涨起来吗?
2025年,房价还能再涨起来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购房者。近日,央视记者专访前人民银行行长朱民,他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做出了重要判断。
“房子还有可能再涨起来吗?”提问的是央视记者,采访对象是前人民银行行长朱民。朱民的回答是:很难。
“原因很简单,人口老龄化。在这个情况下,房价要起来不那么容易。现在政策是大力发展租房市场,所以这次专门有两万亿财政的资金,鼓励地方政府把一部分的存量房子,买出来转为租房,你每月承受租房的房租,是根据你的收入水平调整的,当你是个人选择的时候,你应该有信心。”
先给各位科普一下,朱民老师可不是普通民间经济学家,跟之前被封杀的几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他是前央行副行长,现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首位出任IMF副总裁职务的中国人,在博鳌论坛能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声的业界领袖人物。他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官方的态度的。
朱民老师接受的是央视的采访,他说的那句“房价再涨很困难”,像一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湖面。这句话的分量不在于观点本身有多新颖,而在于它撕开了房地产市场最后的遮羞布——当城镇化率超过66%、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3平方米时,支撑房价持续上涨的底层逻辑正在土崩瓦解。住建部反复强调的“建设好房子”,恰恰印证了这个判断:当房子回归居住本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财富神话终将让位于真实的使用价值。
人口结构的断崖式变化是最坚硬的现实。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3.8%,而20-35岁购房主力人群规模较十年前缩减了5600万。更致命的是,老龄化正在改变财富代际传递的方向——60后父母需要消耗积蓄养老,90后子女背负着消费贷和经营贷,两代人形成的“债务夹击”让购房接力赛失去了接棒者。日本的经验早已证明,当65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8%时,即便利率降到零也没办法激活楼市。
经济基本面的换挡让购房决策变成风险计算题。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降至4.7%,但存量房贷规模仍高达39.2万亿,这意味着居民部门每年要为住房支出的利息就高达1.5万亿。尽管房贷利率在去年经历了多次下调,但消费贷的这场闹剧暴露了融资链条的扭曲性,说明实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尚未恢复。更值得警惕的是,以收入计算的中国家庭部门的实际杠杆率已经达到顶级水平,超越了多数发达国家。
瑞银最新的行业报告指出,全国房价预计将于2026年初企稳,这一预测比之前的预期提前了半年,表明市场逐渐进入了复苏阶段。这一变化无疑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房价的稳定可能会带动更多的交易活动和市场信心的恢复。
瑞银指出,从目前的市场数据来看,已经涌现出多个积极信号,特别是在二手房交易和土地市场方面。2025年2月,二手房市场交易量出现明显复苏,即使在政策未进一步放松的情况下,需求端的活跃度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大幅增长约30%,显示出需求端的回暖。• 土地市场也开始回暖,大城市的土地溢价率明显上升,这反映出开发商对市场前景的信心逐步恢复。这些积极变化意味着市场的库存压力得到了有效缓解,供需关系逐渐趋于平衡。
供给端的深度调整是促成市场企稳的重要因素之一。瑞银报告指出,全国300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和新开工面积相比2020年峰值下降了67%,这一趋势有效减少了新房的潜在供应量。这不仅优化了市场的库存去化周期,还缓解了开发商的销售压力。一线城市的库存周转月数已恢复到14个月,回到2015年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市场供需关系的平衡逐渐恢复。供给端的调整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5年,房地产市场真的能触底反弹吗?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购房决策,更关系到整个经济下半场的走向。定性转变意义重大,开启房地产消费时代:当官方将房地产归入"大宗消费"范畴,意味着政策思维从"防投机、控风险"转向"促消费、稳增长"。记得2014年那轮救市吗?当时也是先将房地产定性为"支柱产业",然后各种利好政策接踵而至,最终引发了2016-2018年的大牛市。
历史很可能再次重演!2025年救市风格也从"大开大合"到"小步快跑"。与2024年相比,今年的救市有两个明显特点:仪式感不强但更加精准:不再高调宣布"救市",而是将房地产政策与消费、基建等领域捆绑推出花钱救市正式开始:从政府收储到拆迁补偿,真金白银投入到位,不再只是"放水"那么简单。
在去年新增 100 万套改造规模的基础上,今年还将继续扩大。这意味着,在 2025 年,可能会有新的 100 万套甚至更多的老旧小区迎来改造的契机。从这些政策举措中不难看出,今年房地产领域的主基调便是大拆大建、大修大补,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意义,我们稍后将进行深入分析。
与此同时,修订住宅项目规范,将住宅层高提高到不低于 3 米,这无疑是好房子建设指南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广大老百姓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它预示着未来新房的建设标准将不断提升,居住舒适度也将得到极大改善。更高的层高意味着更开阔的空间感,能有效减少压抑感,为居民营造更加舒适、惬意的居住环境。这一标准的修订,不仅体现了对居民居住体验的重视,更是房地产行业向高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
上述三点,无疑是当前房地产市场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关键内容。然而,这些政策的出台,究竟会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影响和变化呢?自去年开始,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核心问题逐渐凸显,那便是库存。从去年 430 会议提出要去库存以来,相关举措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从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逐步扩展至 35 城,直至如今的 300 城;
当下正是换房的绝佳时机。一方面,房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处于相对低位,购房成本大幅降低,具体房价下跌幅度,大家心中都有一本账。另一方面,当前首付比例仅需 15%,贷款利率也在 3% 出头,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LPR 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这将直接导致月供成本降低。更为重要的是,从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对房地产市场的托举态度十分明确。因此,如果自身具备资金实力,且有置换房产的需求,只是一直处于观望状态,那么不妨主动出击,深入市场进行调研,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
未来 10 年,房地产行业将步入一个全面升级的阶段。此次提出新社区必须配备托儿所、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正是充分考虑了当下多数人的实际需求,也是从 “有房子” 向 “好房子” 转变的具体落地方案。
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等措施,直接降低了居民的购房成本。税收政策的优惠,如减免部分契税,能够让购房者在购房时节省一笔可观的资金。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降低,使得购房者的还款压力减轻。扩大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让更多的居民能够享受到住房公积金的优惠政策,从而提高他们的购房能力。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能够有效刺激居民的购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通过增加收入、多维度支持和优化消费以及支持房地产相关需求等一系列举措,为稳房地产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接下来,随着政策的应出尽出且加快速度落地实施,房地产市场有望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实现稳定健康的发展,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无论是工资性收入的提升,还是财产性收入的稳定,亦或是消费环境的优化和房地产相关政策的落实,都将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