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涨知识:“六亲不认”中的六亲,究竟指的是哪六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涨知识:“六亲不认”中的六亲,究竟指的是哪六亲?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1/22/85033340_1146566988.shtml

“六亲不认”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不顾亲情、不通人情。但你是否知道,“六亲不认”中的“六亲”具体指的是哪六种亲人?这个成语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成语的历史渊源,探寻其中的文化密码。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成语作为汉语的独特表达方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其中,“六亲不认”一词,以其鲜明的贬义色彩,形象地描绘出一种不顾亲情、冷漠无情的形象。然而,对于“六亲不认”中的“六亲”,具体指的是哪六亲,却并非人人皆知。本文将深入探讨“六亲不认”的历史渊源以及“六亲”的具体指代,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成语出处

张天翼《万仞约》(1936年出版):“那名堂一立,就六亲不认了。”

成语含义

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六亲不认”一词在使用时,往往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形容某人为了个人利益或某种目的,不顾及这些至亲的感受和利益,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和无情。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形容一个人刚正不阿,不徇私枉法时,也可能使用“六亲不认”一词,但这种情况下的使用相对较少。

“六亲”概念起源

在先秦时期,“六亲”一词已经出现,但具体所指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左传》中有“六亲和睦”之说,但并未明确指出是哪六亲。到了汉代,随着儒家思想的盛行和宗法制度的完善,“六亲”的概念逐渐得到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郑玄在注释《礼记》时提出的分类法,他认为“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妻、子。这一分类法反映了古代社会以血缘和婚姻为基础的家庭结构,体现了宗法制度下对家庭成员重要性的认识。这种解释被后世广泛接受,并成为了“六亲”概念的主流解释之一。

不同版本的“六亲”

关于“六亲”的具体指代,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这些说法虽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亲情关系的重视与分类。

《左传》中的“六亲”

父子、兄弟、姐妹(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娅(夫的家属)。

这种解释涵盖了直系和旁系血亲以及婚姻关系,较为宽泛。其中,父子、兄弟为直系血亲;姑姐、甥舅为旁系血亲;婚媾、姻亚则为婚姻关系。这种分类方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亲情关系的细致划分与重视。

《老子》中的“六亲”

父、子、兄、弟、夫、妇。

这种解释更侧重于核心家庭关系,较为简洁。其中,父子、兄弟为直系血亲;夫妇则为婚姻关系。这种分类方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核心家庭关系的重视与强调。

《汉书》中的“六亲”

父、母、兄、弟、妻、子。

《汉书》是汉代史学家班固所著的史书,其中对于“六亲”的解释被后人广泛接受。这种解释既涵盖了直系血亲(父、母、兄、弟、子),又包括了婚姻关系(妻),较为全面且符合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

其他说法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说法外,历史上还存在其他关于“六亲”的解释。如《史记·管晏列传》中提到的“六亲”包括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等;又如《后汉书·循吏传·秦彭》中提到的“六亲”则是指父子、兄弟、夫妇等。这些说法虽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亲情关系的重视与分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