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夏天再也听不到蛐蛐叫声了?
为什么夏天再也听不到蛐蛐叫声了?
夏夜的蛐蛐叫声,曾是许多人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这种声音正逐渐消失。为什么曾经随处可见的蛐蛐现在变得如此稀少?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夏夜的记忆里,总少不了蛐蛐的"演唱会"。老少爷们儿蹲在院门口,蒲扇一摇,耳朵支棱着听草窠里"唧唧吱、唧唧吱"的动静,那叫一个自在。
可如今咋回事?水泥地越铺越宽,蛐蛐声却越来越稀罕。去年夏天我回四平梨树,蹲村口听了半宿,愣是没逮着一只蛐蛐叫。
街坊邻居也嘀咕:"这玩意儿是不是让农药给药绝户了?"
您可别小瞧这蛐蛐,它可不是普通的"草根歌手"。科学家们翻化石发现,恐龙满地跑那会儿,蛐蛐的祖宗就在地球上开嗓了,比咱人类早了不知多少辈分。
古人拿它当"文艺偶像",宋朝人斗蛐蛐能赌上金山银山;老百姓拿它当"天气预报员":"蛐蛐叫得欢,明儿准晴天"。
可就是这么个"老江湖",如今咋说没就没了?这背后的事儿,可比您想的复杂得多。
蛐蛐这玩意儿讲究"安居乐业"。老一辈人都知道,它们最爱钻草窠、趴土缝,尤其是玉米地边上的杂草堆,那是它们的"豪华别墅区"。
可如今您瞅瞅,农村的地界儿比城里还干净:农药一喷,野草连根拔;田埂修得溜光水滑,草皮都被水泥地"啃"秃了。
德国有帮科学家在野地里蹲了小三十年,发现飞虫数量直接打了个三折。蛐蛐这种蹦跶不飞的倒霉蛋更惨。
您知道蛐蛐产卵多挑地方吗?得是松软湿润的土,还得有烂叶子当"婴儿床"。现在地里全是化肥味儿,土板结得像砖头,小蛐蛐刚冒头就被"憋死"在土里。农科院的研究员早就念叨过,现在农村的土比城里柏油路还硬实。
东北老农王大爷说得更直白:"早些年开荒种地,山坡上的蒿子丛全给刨了。大蛐蛐没处藏身,全叫麻雀当零嘴儿叼走了。
剩下的都是小不点儿,蹦跶两下就找不着影儿。"这场景活脱脱像极了人类拆迁,原住民被赶跑,剩下的只能挤在"贫民窟"苟活。
您当蛐蛐是铁打的?其实它们比大姑娘还娇气。山东临沂的农科所做过实验,杀虫剂能把蟋蟀卵的孵化率从八成干到三成半。
更损的是,有些农药专挑雄蛐蛐下手:公的死了,母的唱独角戏,这族群还能延续?
前年华北闹白蛾,无人机撒药铺天盖地。结果害虫没灭干净,田埂边的蛐蛐倒死了一片。老乡们拎着竹篓去捡,回来炸了一盘下酒菜,边吃边叹气:"这玩意儿以后怕是吃不上了。"您说讽刺不?人类为了保庄稼,愣是把"田间音乐家"逼成了"稀罕物"。
现在玩蛐蟀的早不是宋朝那帮文人雅士。山东宁阳的蛐蛐市场,一只"金翅大王"能卖到上万块。
贩子们拿着手电筒漫山遍野搜,连蛐蛐洞都拿水灌。曲阜那边做过统计,光是周边地区,每年被逮走的蛐蛐就超过三百万只。这哪是玩虫?分明是"断子绝孙式扫荡"。
更绝的是外来户抢地盘。南方来的美洲大蠊、北上的中华螽斯,这些狠角色见着本地蛐蛐就往死里掐。
北京农林科学院的研究员拍过段视频:一只外来螽斯十分钟啃了三只蛐蛐,比吃瓜子还利索。本地蛐蛐哪见过这阵仗?打不过就跑,跑不掉就等死。
您以为光污染就晃人眼?蛐蛐搞对象全靠"暗送秋波"。公蛐蛐振动翅膀唱情歌,母蛐蛐摸着黑来找情郎。
现在可好,路灯亮得跟白天似的,母蛐蛐被晃得"眼瞎",愣是把求偶声当噪音。中科院的实验实锤:路灯下的蛐蛐,搞对象成功率直接少了三四成。
还有个更扎心的真相:温度把蛐蛐的生物钟搅乱了。吉林的物候观测记录显示,现在蛐蛐开嗓比二十年前晚了十来天。
卵孵化的温度得卡在二十五到三十度之间,差两度就能要命。气候变暖就像给蛐蛐戴了紧箍咒,唱早了热死,唱晚了绝后。
去年秋天我跟朋友去河北农村,看见个小伙子在地头留了片杂草丛。他说这是"蛐蛐保护区",结果真引来了十几只。夜里蹲那儿一听,"唧唧吱"声虽不如从前热闹,总算是盼头。
科学家们也下手了。北欧那帮搞生态的提出"昆虫方舟",说要给蟋蟀这类虫子建避难所。要我说,这事儿得靠大伙儿:少打点除草剂,田埂留点野草,路灯别亮得跟探照灯似的。蛐蛐不需要人类施舍,给块自在生长的地界儿就行。
毕竟没了蛐蛐的夏天,就像饺子没醋、烧烤没蒜:总差那么点儿灵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