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米329事故”对智驾发展影响深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米329事故”对智驾发展影响深远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404A02O1900

3月29日,小米SU7在安徽高速上发生事故,引发全网对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广泛讨论。从技术局限到法规监管,从企业责任到消费者认知,这场事故揭示了智能驾驶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3月29日的小米SU7安徽高速事故讨论,虽然出于容易理解的原因,所有车企避免谈及此事,但不影响全网舆论参与。有分析技术缺陷的、分析营销打法的,分析政策监管的,分析高速方面分道引导设置问题的、分析驾驶人疏漏的,不一而足。

一件事,大家从各自的维度去看,可能都有道理。中国这么大,每天都发生有伤亡的交通事故,但这一次不一样。不管交警部门最后如何判定,很可能演变成对智驾的大讨论,从而对智驾发展构成影响。

感知和算力的局限

有没有一种可能,当前所有的技术权衡,包括体验和安全、成本和功效、覆盖和例外,都是技术局限的各种表现。一句话,实力不够,不能硬上。这个“实力”,指的是当前全球业内对于智驾的工程能力,包含了技术边界与工程实现能力。

现在业内公认,智驾三要素是感知、算力和数据。但一直以来的误区,是力大砖飞。即其中两样足够强,可以弥补第三要素的缺憾。感知和算力都和成本有关,数据也和成本间接相关,但更多是来自于量的积累。即便承受高成本,有效数据量一时半会也不凑手。

很多媒体都在分析纯视觉在“3.29事故”当中的局限性。这大概率没错,但是,即便有LiDAR(激光雷达),也未必就能避免。LiDAR并非完美的传感器,在很多场景下,比如光线直射、高反光、雨雪天气、超近距离(毫米波对鬼探头更有效),表现反而不如纯视觉。

首先是分辨率的问题。如果是128线以下,在百米距离下对锥筒的分辨率不可信任,因为此时在点云图里,这玩意只有两三个点,和噪点很难区分。任何智驾算法都不会直接报出。

192线是不是就好一些呢?当然是,前提是LiDAR必须做主传感器。这样系统会挤出尽量多的算力给LiDAR,要知道分辨率提高以后的LiDAR,非常吃算力。

感知加强了之后,算力会成为短板吗?算力分为稀疏算力和稠密算力。这和数据格式有关,你要存储为整型(int8),只能算稀疏算力;要存储为单精度型(FP32),或者双精度型(FP64,只在模拟时使用),那就是稠密算力。而半精度型(FP16)则骑墙,算哪头都可以。

我们就不说哪些品牌了,声称算力84Tops,实际上是稀疏算力,看上去和200Tops的Soc相差一半多点。但后者是稠密算力,那就相当于稀疏算力的400Tops。两者就几乎有5倍的算力差距。

显然,低算力的Soc,使用高分辨率的LiDAR毫无意义,根本无法应付汹涌而来的点云图。什么马就配什么鞍。因此,感知和算力都得强,才能提高安全裕度。

数据驱动也不能搞定一切

假设传感器和算力不计成本,能不能彻底解决高速和更难的城区NOA长尾问题?还是不行,因为对于非结构化障碍物和其他交通参与者,前者最难的是辨识的问题,后者则需要做意图判断,其实是不断的博弈过程。关于这一点,只要开过车的人都懂。我们不能假定所有人都遵守交通规则,事实上,绝大多数双方事故,都至少有一方违规。

此前的智驾系统,都是程序员天天肝规则,后来发现现实世界的复杂度,足以击溃任何事先定好的规则。这个时候,所谓的端到端,甭管是几段式的,都试图用数据驱动的办法,去训练智驾系统。

建模和训练的过程,就是由人类指定一个“损失函数”,这是个统计学概念,放在智驾领域,就是将本车人员生命作为最高优先级利益,通过最小化损失参数评估,结果用于决策。

如何评估呢?就需要建立数据闭环和迭代。把实车数据取出来,洗炼一番,将有价值的数据(长尾)标注起来(现在可以自动标注了),训练调参,然后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然后将优化过程交给系统,替代人类决策。

大家发现,数据驱动更能保证优化结果。这取决于两点,一个数据量一定要大,另一个是质量好,鲜度好。

不过,数据驱动也有明显的瓶颈,那就是博弈。你永远无法预料,其他人是否一直遵循交通规则。也就是说,只要有人类在场进行交通决策(单纯乘坐不算),那么彻底安全就是不可能的。

如今数据闭环训练的至高境界,看来仍然脱离不了L2的窠臼,不能指望其达到L4的效果,除非走出新路。现在还没有诞生或者发明新理论,足以指导大家找到更好的新路径。

保体验大于保安全

当然,“3.29事故”是一个比博弈层次低端的情况。AEB的介入条件,不会超出传感器探测能力,也不会超出算力水平。如果车企的宣传,没有提到AEB只有很窄的白名单(即不能识别水马、隔离墩、锥筒等),那可能是道德问题。就算在白名单内的不同障碍物,AEB也有不同的生效速度限制,这一点解释起来比较麻烦,企业也不大可能列一个详细的表格。何况不同工况下,这些数据也是动态的,企业也未必都掌握。

而且,AEB搞的太灵敏不行,不但会毁掉驾驶体验(幽灵刹车),还可能导致追尾。所有车企对AEB追求,都希望有足够高的“正触发率”,起码不能帮倒忙。因此,进入承诺速度区间,AEB也有可能不触发。

不止AEB,智驾的所有维度,各家的策略都差不多,即体验大于行车安全。这一点很反常识,不是说好的,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吗。

以高速NOA为例,智驾系统往往假定,所有车辆都没有违规行为,以此来保证体验。比如常见的场景:临道车(或者超宽货物)已经侵入本车道,结果大多数智驾系统,仍然坚持保持前行轨迹和速度。

“3.29事故”也是一个“体验大于安全”的典型例子。交给智驾看似跑的很顺畅,驾驶员其实不了解,智驾无法同时保障两点:体验连续、人随时在回路。因此当时智驾退出后(且不说因何退出),留给人避免事故时间非常少。

优先保体验,容易让人高估当前的智驾水平。使用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开始信任这个系统,这也恰恰是事故爆发的开端。

当然不能指望每一个普通消费者,都能深入了解智驾复杂机理和限制条件。单纯指望L2级别的智驾,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

现阶段法规里面,L2系统意味着主机厂几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不排除人道主义名义的赔偿和安抚)。企业也知道,无论强调有多少限制条件,也一定会有轻率的消费者滥用。如果表态过于谨慎,有可能被消费者认为“技术不行”。这中间的平衡,很难拿捏。现在行业节奏已经被带得非常浮躁。夸夸其谈、轻易承诺,结果得到了市场的销量奖赏。这也反过来再次鼓励了“亩产万斤”。

“3.29事故”对这种浮夸风得奖,不啻于一次打击。如果厂商宣传变得谨慎起来,那么这场悲剧,还是产生了一点有益的教训。

结 语

对于消费者这边,基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在任何时候,无论厂家说得多么天花乱坠,请时刻保持警惕,相信自己胜过相信机器,请用“且用且疑”的态度去使用任何智驾。人始终是自己生命的第一负责人,这是任何责任承担和赔偿,都无法弥补的最高价值。这里面的关键在于,自己要这么认为,而不是指望品牌方这么认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