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深度剖析高考化学创新题:特点、误区与应对策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深度剖析高考化学创新题:特点、误区与应对策略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72986993_121123994

近年来,高考化学创新题已成为考试趋势。这类题目通常篇幅较长,需要考生从大量信息中精准提取有用资料。本文将深入剖析高考化学创新题的特点、常见误区,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从近几年高考以及全国各地的模拟考试情况来看,高考化学创新题是一个大潮流。这类题目通常篇幅较长,可能达到半张试卷的长度,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内容为材料信息,要求考生从大量信息中精准提取有用资料。其背景可能源于课内知识,却被巧妙改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难度与新颖感,让人感觉陌生。创新题的核心特征在于灵活性与陌生感,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应变能力。

以浙江高考为例,其试卷中的 14 题、15 题以及 18 题,常常在题型和考试方向上有所创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创新题将持续引领考试命题的方向,这是新高考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面对创新题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创新题是竞赛生的专利

部分学生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创新题只有学过竞赛的同学才能解答,因此在正式考试中会选择战略性放弃,随意猜测答案,然后将时间投入到其他题目中。然而,创新题作为高考题,是严格依据考纲命制的,不会单纯考查竞赛内容。对于未参与竞赛的同学,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应对创新题而专门学习竞赛知识。创新题会提供充足的逻辑线索和课外信息,以帮助考生理解题目。只要考生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就能够找到解题思路。实际上,许多同学在看到长篇幅的题目信息时,便心生畏惧,甚至不愿阅读,更谈不上深入分析题干进行作答了。

对于化学赋分目标在 90 分以上的同学,强烈建议尝试解答创新题。尤其是那些课内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更应积极面对。因为创新题对课内硬性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反而更看重学生现学现用的能力。只要能够充分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就能够顺利解题。创新题能够缩小非竞赛同学之间的分数差距,因为它考查的并非课内基本功,而是现场自学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对于目标为全省前 15%、化学赋分在 90 分以上的同学,创新题绝不应被轻易放弃。

误区二:依赖记忆额外结论

有些同学试图通过记背一些额外的结论来应对创新题,希望借此节省现场分析的时间。例如,当题目给出两种完全陌生的物质 A 和 B,并要求比较它们的酸性大小时,尽管老师讲解了多种比较逻辑,但部分同学选择忽略逻辑推理,直接死记 “A 和 B 谁的酸性更强” 这一结论,期望在下次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时能够直接套用。

然而,在考试中遇到完全相同类型创新题的概率极低。这种做法实际上陷入了低成本策略的陷阱,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收益。正确的做法是在解答创新题时,重点关注推导逻辑和过程。深入思考为什么最终能得出物质 A 比物质 B 酸性更强的结论,是依据题目中的哪些信息进行推导的,以及这些信息与课本内的哪些知识点相对应。通过不断练习,将创新题这种陌生题型转化为熟悉的课内知识,而不能仅仅依赖死记结论来解决问题,否则将无法真正掌握解题方法,陷入 “一叶障目” 的困境。

误区三:忽视课内基本功

创新题的确更注重学生现学现用的能力,能够拉近与基础更为扎实的优秀同学之间的距离。这使得一些高一、高二的同学产生误解,认为课内基本功不再重要。但实际上,高一、高二期中期末考试仍然以考查课内知识为主。即使在高考中,虽然会出现少量创新型难题,但其余大部分题目依然围绕课内知识展开,考查的正是学生的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有助于将陌生题目与课内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将陌生题转化为熟悉的案例进行解答。

因此,高一、高二阶段扎实掌握课内知识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应对日常考试的基础,更是解决创新题的有力支撑。

误区四:高三阶段的困惑

高三阶段,许多同学会发现题目综合性显著增强,陌生感加重。那些在高一、高二阶段拥有扎实基础的同学,在面对常规课内知识的考查时能够应对自如,但一旦遇到难度稍高、陌生感较强的题目,就会陷入一种似懂非懂的困境。他们虽有一些思路,但由于题目中存在从未见过的陌生知识,导致最终难以顺利解题。

这种感觉就像试图抓住一条滑溜的泥鳅,难以把握重点。这并非是学习不认真、不踏实的表现,而是随着试卷综合性提升,从全考课内知识向更灵活、多变的考查方式转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一般来说,在新课刚结束,一轮复习进行到一个多月左右时,这种感受最为强烈。每个同学都会经历这一阶段,只是时间早晚有所不同。

应对策略

针对高三阶段常见感受的解决方法

一、心态调整与积累练习

面对创新题,首先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急躁。解决创新题需要时间沉淀,可能在多次练习中仍会出错,但切不可因此而焦虑。一方面,要通过大量做题积累经验,增强对不同类型创新题的熟悉度;另一方面,要认真听讲,深入理解题目背后的逻辑。创新题的解答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练习,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解题技巧。

二、注重逻辑与分析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创新题的逻辑分析过程,而非仅仅记住结论。记笔记时,应详细记录分析过程和逻辑链条,清晰梳理前后关系和推断逻辑。虽然记录完整的逻辑链可能较为繁琐,但这是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学习没有捷径,尤其是在应对创新题时,只有扎实掌握分析方法,才能真正提升解题能力。

应对来自优秀同学压迫感的方法

一、合理心态追赶

面对优秀同学在解题能力上的优势,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进行追赶。确保在课内基础题和中档题上与优秀同学保持同等水平,一张试卷中 75% 以上的题目属于基础题和中档题,只要在这些题目上做到零失误,就能有效缩小与优秀同学的分数差距。对于难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策略,不必急于求成。

二、积极适应与解决难题

在保证基础题和中档题得分的基础上,要积极尝试解决难题。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决定了基础题和中档题的答题准确率,保证这部分题目不失分能够确保分数下限。而攻克难题则有助于提升分数上限。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应仔细分析原因,判断是下限过低还是上限不高。若下限较低,应优先巩固基础;若上限不足,则需加强对难题的练习。但需要注意的是,提升分数上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天赋,因此在努力提升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合理设定目标。

总之,在面对创新题这一新高考趋势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其特点,避免陷入常见误区,通过有效的应对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解题能力和综合素养。要坚信,只要保持长期主义的学习态度,注重日常积累和方法总结,就一定能够在创新题的挑战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